直到本就喜歡打圈的柴圈忍不住也起身打了二個圈,又去咻咻柴妹的嘴巴,柴妹才高興了。
二隻二柴便跑出去玩了。
張靜濤便也很想去咻咻阿咦的香唇,而阿咦的小嘴的確蠻香的,她常漱口,一口十分潔白的小貝齒。
一週後,有靈氣滋潤的張靜濤恢復得極好,這日清晨,阿咦就說:“今天不找禾木了,我們一起製作一些竹第,我還一直想試著作幾把竹弓,弓弦和刺都準備好了。”
阿咦說的第,自然就是竹籤。
但如今,它因採竹子和會用於農地,便有挖掘的作用。
為此,‘第’這個字便是說,直直竹子插入土裡,會彎曲如弓,然後划動便可挖其一點土來,更重要的是,它有引走雷電的作用。
就用了‘地’音。
為此,這個第,也就帶有了上下可伸縮升降的一個上下範圍的含義,才會有了第一第二這種用法。
“好。”張靜濤答應一聲,看了看屋裡,有準備好的豪豬的刺,鋒銳的小石片,以及弓弦,以及細麻繩。
那弓弦也是麻繩的,並非蠶絲。
這都是被阿咦浸泡一週後,又曬乾,再浸泡,變得韌性極佳的精製麻繩。
這種二次浸泡,早被阿咦看作了必須,因為最初阿咦製作麻繩時,有次只浸泡了一個週期,沒浸泡第二週期,發現做出來的麻繩的確就沒那麼好。
張靜濤想到這裡,忽而發現,麻這個字,或許都帶有這種流程工序的含義。
這種弓繩只要拉得足夠緊,還是可以用的。
而竹子,也被阿咦連艮刨來了不少,並且,這些竹子因放在洞裡很久了,都成了陰乾的老黃竹,就更硬了一些,柔韌性也更好了。
抱出幾艮竹子後,由於還是沒有火,沒法燒裂竹子,二人就還是用老方法,在一棵大樹邊,把麻繩的一頭綁了石頭,扔過粗壯的樹枝,形成吊索,而後用麻繩吊起了天然風化碎裂的大塊太湖石,來砸竹子。
隨著竹子的裂紋慢慢移動,這樣的開裂方法還是很不錯的。
阿咦對弄出來的一條條竹片都試了試,很快就發現,截面帶著一點弧形的竹片才能產生更強的回彈力,也就是說,弓身得用扁擔形的竹條來製作才更好。
如此,就需要細緻分片了,那麼就要準備石刀。
阿咦和張靜濤此刻都沒料到之後會發生多麼神奇的事,二人便拿來了圭石刀和灰岩石刀,準備好好開竹片。
圭石,就是瑪瑙,黑曜石,水晶這類二氧化矽石,只是,諸如瑪瑙、矽這類字,其實沒有任何別的含義,便是一種假字。
因而,華人是隻叫這些石頭為圭石的,若是瑪瑙,也會叫其為玉馬腦。
這樣的圭石片,是阿咦用二種硬度稍有差異的圭石塊砸出來的,稍稍一加工,就成了一把石刀。
只是這種石刀雖可很鋒利,卻很脆,是不用於開竹子的,否則,刀子必然被毀去。
因此,阿咦拿它只是在竹片的截面上慢慢割出一個口子來。
而後,卻拿一把鈍鈍的灰巖刀,也就是太湖石做的刀,放在這個小口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