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青龍廟十分貧窮,縫紉機算是奢侈品。
但對於主管著全家老小穿衣製鞋的女人來說,也是必需品。
畢竟用針縫又費時又費事,手藝不好還容易縫得不整齊,穿出去被人家吐槽。
所以,若是誰家姑娘出嫁時陪嫁了一臺縫紉機,那必是祖上有光新人有面子的光彩事。而像只得了一雙襪子作陪嫁的夏小魚只好被馬氏吐槽得一直抬不起頭來。
但現在的夏小魚不是原來的夏小魚。原來的夏小魚管著一家七八口人的鞋腳衣裳,用斷一根針都要被馬氏罵上半天,現在她不想用針縫了,沒別的原因,只因為縫夠了。
她要去借個縫紉機。
沒記錯的話,當時她去李照清家哭喪,裡屋花布蓋著的,好像就是一臺縫紉機。
拿包袱將裁好的布片包了,便去了李照清家。
李父李大強去村裡掙工分了,只有李母在家。
見夏小魚來了,很是親熱的樣子。
夏小魚將包袱攤開:“嬸,我想借借你家的縫紉機,做衣裳。”
李母看著她裁好的樣子:“你還自己鎖了邊吶?以後拿來直接鎖就行。我這個縫紉機全村找不出第二個來,是照清復員那年,他爸爸送他去市裡上班時特意帶回來的。”
看得出來,這是個幸福的一家三口。
“嗯,謝謝嬸,不過我沒用過縫紉機,你教教我唄。”
“這個簡單,一學就會。”李母很熱心地教她腳放哪裡,手放哪裡,布壓在哪裡,怎麼轉軸,怎麼用腳踩,不急不忙果然一會兒就把夏小魚給教會了。
縫紉機很好用,踩上去噠噠響,針腳又密又均實。
一上午的時間三身孩子衣裳還有她自己的一身便全都縫好了。
“剛扎的衣裳不平,烙烙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