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距雁門,右峙偏關,南屏寧武,居三關之中,為南北咽喉,東西要略”,馬邑城,是大漢民族與北地遊牧民族征戰、融合的前沿。特定的地理位置,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因而也就決定了它建置軍事重鎮的必要性。
“王縣令,你與聶壹本就熟識,”王娡對馬邑城縣令王恢說道,“蠻夷那邊,聶公有何訊息傳遞,你速報本宮;也儘可能為他提供幫助。”
“務必守牢此城。秋糧豐收在即,儘快組織百姓做好搶收準備,以防匈奴來搶掠。屯兵前移,斥候再前出五點裡,一旦發現匈奴襲擾,狼煙為號,投入戰鬥!”王娡沉聲說道。
“小臣遵命!”王恢應道。
“皇后娘娘,”縣丞施禮,“我兵民一向守城不出,據城抗匈。若是出城迎擊,怕是力有不逮……”
“馬邑城,如此重要的養馬基地,盛產名馬。難道只能將馬圈在城內?這裡是反擊匈奴的前沿,不是看夷賊燒殺搶掠的觀望臺!”王娡不悅。
“我等陪皇后娘娘,從燕地一路行來,多處見小股匈奴勢力襲擾。”衛綰嘆息道。
“和親,隱忍,換來的是匈奴的得寸進尺!”王娡咬牙,“漢匈之間,必有一場決戰!一味退讓,只會讓蠻夷氣焰囂張……”
想起姚翁和燕相欒布說的話,王娡不由憂心。
冒頓單于鳴鏑弒父,統一匈奴各部,又向東打敗東胡,得以脅迫鮮卑、烏桓這些較小部族後,西到後來的新疆北部,東邊幾乎囊括整個東北地區。疆域之大,就像一塊巨石壓在漢帝國頭上。又“白登之圍”,困住追擊的高祖劉邦,逼迫大漢妥協。
在組織形式上,冒頓設定了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等。匈奴以左為尊,太子一般任左屠耆王,也就是左賢王。
從左右賢王以下,到左右當戶,都有私兵,大的有萬餘騎,小的有幾千人,一共有二十四長,稱為“萬騎”。
萬騎之下,還有千騎長、百長、什長、相、封都尉等,基本上靠實力說話,實力則靠統領部屬多少說話,而部屬的來源大多是部族成員。
單于的地盤在單于庭。左賢王在中國的東北地區,匈奴面向南方的左邊。右賢王在中國的西北地區,在匈奴面向南方的右邊。左右賢王,在各自的地盤,具有極大自主權。
對匈奴來說,遊牧騎射是常規操作,各部族之間打一打權當娛樂,而冒頓將他們整合起來,減小了內耗,遊牧騎射便自然轉化為對外的強大戰力。
而且,他們對外戰爭,搶到的財物、人口,基本都歸自己,那麼每個人的戰爭動力就被激發出來。這就是以搶掠為明確目的的匈奴軍團。
遊牧民族地處苦寒,物資匱乏,不來中原搶劫根本過不了冬天。一入冬天,草原上就是冰天雪地,沒過冬的食物,馬先餓死。遊牧民族沒了馬就是兩腳羊,所以必須趁著春夏秋,在中原搶劫足夠的過冬物資。後來所謂的和親其實就是定期給他們物資,讓他們不來襲擾搶劫。
和親之策,是鑑於匈奴強橫無比又經常騷擾漢朝邊境,高祖劉邦一直被漢匈關係困擾,徵詢計策,劉敬所獻。
劉敬原本為婁敬,齊國人。因向高祖獻定都長安等計策,得劉邦賞識,賜國姓“劉”。
劉敬獻上和親之計,認為“漢朝派遣長公主嫁給匈奴冒頓單于並送上豐厚嫁妝,匈奴貪財好色之下會將長公主奉為閼氏,然後每年都派辯士帶上豐厚的財物過去慰問。冒頓在世時就是女婿,死後繼位的單于就是漢朝的外孫,最後利用血緣關係達到不戰而匈奴臣服的目的。”
高祖當即採納這個計策。不過,這個計策的核心人選魯元公主,遭到呂后的強烈反對而換人,最終劉邦選擇宗室女為公主嫁到匈奴。
這個計策的目的,是用女人和財物來換來漢匈之間和平。本質上在於用婚姻實現對匈奴內部的自我轉變,既可以透過聯姻改變匈奴王族的血統,也可以透過匈奴對漢朝財物的貪戀進而改變匈奴的生活習慣,從而改變漢匈關係。
然而,這個計策最大的弱點,就在於收效非常緩慢,且生效需要的時間非常長。不過,這個計策此後延續了兩千多年,無數皇家女兒為中原王朝的生存、和平和昌盛犧牲了一生的幸福。
經歷秦末連年戰亂,當時的大漢國力衰微,民生凋敝,急需休養生息,沒有力量去遏制匈奴的入侵。所以以和親為策,姑息匈奴的入侵野心。
遊牧民族那背信棄義的尿性!一次和親的效果,也就維持很短的時間。
文帝三年、十四年和文帝后元六年,匈奴三次大規模入侵。甚至打穿了代國,逼近甘泉宮,距漢政權中心長安僅三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