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娡見他行遠,抹去淚水冷笑:劉啟呀劉啟,你到含章殿就能逃避了嗎?王皃姁,那美少女戰士,鬥志更盛呢!
“沒想到!晁錯與袁盎,二人觀點出奇一致!”姚翁捋須呵呵笑道,“原本這二人是水火不容,俗話就是,尿不到一個壺裡!在未央宮大殿,爭辯皇位繼承人問題上,兩人配合得天衣無縫!”
王娡笑起來:“姚國師講來聽聽!”
“哈哈!那晁錯,把齊王劉肥存世之子,按長幼為序,寫了奏章,請竇太后定奪。劉罷軍,管恭侯。劉寧國,瓜丘侯。劉信都,營平侯。劉安,楊丘共侯。劉將閭,齊孝王。劉闢光,濟南王。劉志,淄川懿王。劉卬,膠西王。劉賢,淄川王。劉雄渠,膠東王。單是齊王這一支,就十兄弟呢!”
“袁盎說,兄終弟及,先排好位次,不然象春秋時代的宋國,就糟了!”姚翁講述朝堂之上的爭辯。
宋是商人的後代,也繼承了商人的兄終弟及制度。宋宣公死時不立其子,而傳位給了其弟宋穆公。
宋穆公臨終前找來司馬孔父嘉說:“先君宋宣公捨棄他的兒子與夷而立我為國君,我不敢忘記。請您事奉與夷來主持國家事務,我雖然死去,但也不後悔什麼。”
孔父嘉回答說:“可是群臣們都願意事奉您的兒子公子馮。”
宋穆公說:“不行,先君認為我有德行,才讓我主持國家事務。如果丟掉道德而不讓位,這就是廢棄先君的提拔,那裡還能說有什麼德行?”
於是傳位給了侄子與夷,即宋殤公。
這本來是個兄恭弟讓的親情故事,只可惜故事還有後半段。
宋穆公為了防止自己死後兒子跟宋殤公爭位,所以在生前就把兩個兒子公子馮和左師勃驅逐到鄭國。並且對他們說:“爾為吾子,生毋相見,死毋相哭。”對侄子可謂做到了仁至義盡。
但是宋殤公登基後,在衛國國君州籲的挑撥下,擔心流亡鄭國的公子馮回來跟自己爭位,發兵攻打鄭國,十年十一戰,引發了國內民眾的不滿。
太宰華督貪圖孔父嘉妻子的美色,挑唆民眾說,宋殤公連年征戰,都是受到奸臣孔父嘉的蠱惑。於是發兵殺掉孔父嘉與宋殤公,迎立公子馮回來繼位,即宋莊公。宋國從此內亂不休,經歷十世之亂。
“晁錯又奉上了另外一個故事。”姚翁笑。
春秋時吳王壽夢喜愛自己的幼子季札,想要傳位給他。但是季札賢德,堅辭不受。於是壽夢只好傳位給長子諸樊。諸樊繼位後又想讓位給季札,季札寧肯隱退,到田園中去躬耕,也不肯做國君。後來諸樊臨終時傳位給次弟餘祭,想要按照父親的遺願,按次序一直傳遞到季札為止。他的弟弟餘祭和餘昧也都學習兄長的榜樣,傳弟而不傳子。可是在老三餘昧死後,季札仍然不肯登基,反而避讓逃走。於是餘昧的兒子僚被立為吳王。
而諸樊的兒子公子光卻認為自己的父親是長子,如果季札不肯繼位,按次序應該由自己登基,不該是餘昧的兒子。於是收買刺客,最終發生了“專諸刺王僚”的悲劇。
“條侯周亞夫,問竇太后,齊王劉肥几子,與景帝同為劉氏兄弟。兄終弟及,若是他們也要皇帝輪流做,怎麼辦?”姚翁樂不可支地講述著。
“廷尉衛綰問,景帝之後,如梁王繼位。梁王之後,誰來繼位?”
“竇太后沉默半天,說自然是景帝之子繼位。”
“那梁王之子會答應嗎?袁盎追問竇太后。難道讓梁王之子與景帝之子為爭皇位,反目成仇、再起征戰?”
“竇太后再不說話了!”姚翁點頭笑語,“果然是幾個小故事,打消了竇太后立梁王為儲的念頭!穩定壓倒一切啊!”
聽到這裡,王娡嘆口氣:“竇太后改了主意,自然是好的。但她拒絕立本宮為後……彘兒立儲之事,怕是無望!”
王娡起身,在屋內踱了幾步,“本宮一向與人交好,尤其竇太后。慎夫人盛寵之下,她倍受冷落。本宮親手侍奉,她也感懷頗多,誇讚本宮賢孝。為何如今對本宮戒備至深?”
“竇太后可是個權力慾望很強的女人。”姚翁說道,“她反對夫人為皇后,目前的出發點應該是為梁王。夫人成為皇后,劉小豬是嫡子,立為太子是順理成章的事。擋了梁王立儲之路,她肯定不會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