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開局生孩子!我穿成了漢武帝的媽> 58. 果然是“殷道親親”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58. 果然是“殷道親親” (1 / 3)

薄太皇太后的陵寢,安葬在白鹿原,孝文皇帝霸陵的南側。霸陵頂其位而居其下。隔渭水左望其夫高祖劉邦的長陵,右望其子文帝劉恆的霸陵。

這也是孝文皇帝的心願,頂母挽妻。

薄太皇太后因劉恆繼位為帝而貴為太后,但她從未做過皇后,若進入長陵,勢必無法與呂后陵爭鋒。而將母親安葬在自己選擇的新陵區,劉恆母子二人就能在幽冥世界中相依相伴。對於從小就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劉恆來說,這不啻為莫大的幸福。

西漢帝陵的佈局,受昭穆制度的影響。昭穆制度是古代重要的宗廟制度,一個王朝的歷代君主,在宗廟中必須嚴格排位,始祖居中,其下依次排列,父居左為昭,子居右為穆。

高祖劉邦的長陵當然佔據祖位。惠帝劉盈的安陵位於長陵之右,也符合父左子右的昭穆制度。但劉恆與劉盈同為劉邦之子,劉盈的安陵佔據了穆位,劉恆的帝陵該如何安排呢?只有另外開闢一塊陵區。

白鹿原素有“長壽山”的名字,它依偎在終南山的懷抱,自然位置極佳,三面環水,土地肥沃,環境清幽,四季分明。仙境福地,是作為帝王皇室陵寢的不二選擇,以福澤後代子孫。

搬掉了頭頂的“兩座大山”——薄太皇太后和文帝,竇太后的腰板硬起來了!“以孝治世”的時代,皇帝的話是聖旨,皇帝媽的話,是皇帝的聖旨!

有皇帝兒子撐腰,竇太后以文帝薨逝後傷心為由,一直不搬離椒房殿,其實是對薄皇后及薄太皇太后深懷不滿。

在慎夫人可能被立為後的傳言,甚囂塵上的時候,竇皇后承受了太多的屈辱和壓力,連太子宮的姬妾們都輕慢這個親親滴婆婆。忍辱負重這麼多年,是時候爆發了!

竇太后移居長樂宮後,薄皇后遷宮椒房殿。竇太后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地嘆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椒房殿怎讓無後之婦為主?”讓薄皇后惶恐不安,低眉順眼地自責。

和竇皇后一樣膨脹的,還有長陵田府臧氏。兩個女兒皆是新皇愛妃,外孫劉小豬更是她的心頭肉。她幾次託人捎話,讓王娡帶劉彘歸省田府。王娡不予理會。

兄長王信,弟弟田蚡、田勝,都在臧氏的話題中。王娡並非不想提攜兄弟,但形勢並不明朗,她只給臧氏回信,讓兄弟多接近竇太后孃家人。

竇太后原為良家子入宮,家境貧寒,兄弟失散多年。其弟竇廣國

賢德,但無入仕之心。只有堂侄竇嬰有德才,並積極入仕為官。

與太皇太后相隔不久薨的,還有“老實人”丞相申屠嘉。“老實人”是被氣得吐血身亡的。

事情的原委,起於晁錯。

晁錯和賈誼都是青年才俊,兩人的政治主張也相似,特別是封國強大必然對中央政府形成威脅的觀點,更是出奇地一致。不過,賈誼一直沒有得到重用,政見基本沒有得到實施,三十三歲就抑鬱而死。

而晁錯得到重用了!他的政見得到落實了!作為帝師,曾經的太子家令,晁錯常要求單獨召見,景帝無不允許,寵幸榮耀,超過九卿。

晁錯在景帝的大力支援下,更改了許多法令制度。同時,還討論如何用貶謫處罰的方式來削弱各諸侯王的權力。

而宰相申屠嘉的待遇正好相反,說什麼帝王都不聽,提什麼建議也不被採納。申屠嘉不敢恨帝王,只好恨晁錯,時刻等待機會要幹掉晁錯。

晁錯擔任內史(長安特別市長),內史府大門本來是由東邊通出宮外的,使他進出有許多不便,這樣,他就自作主張從南牆開了一道門。而鑿開的牆,正是太上皇宗廟的外牆。

申屠嘉聽說之後,大喜過望。太上皇頭上動土,你晁錯也敢?這是誅九族的大罪!晁錯啊晁錯,終於讓你落我手上了!申屠嘉的心情,就如同孟郊的《登科後》,估計哼著小曲兒就把這個想法唱出去了。

於是,有人立即告訴了晁錯。晁錯嚇得出了三斤冷汗,連夜跑到宮中,拜見景帝,說明情況,自請處罰。

第二天早朝,申屠丞相義正辭嚴,奏請帝王誅殺罪人晁錯。

景帝說:晁錯嘛,他所鑿的牆並不是真正的宗廟牆,而是宗廟的外圍短牆。還有一些閒雜官員也在那裡居住,沒有什麼關係啦。況且在牆上開門,這是我讓他做滴,晁錯並沒有什麼罪過。這個奏章過了、過了!下一個!

申屠丞相吃了一記悶棍,只能向景帝道歉。退朝之後,申屠嘉對相府長史——丞相秘書說,我特麼真是豬頭啊!應該先斬後奏!先殺了晁錯,再向皇上報告!結果反被晁錯給玩兒得吃癟。

回家之後,申屠宰相越想越窩囊,越想越拱火,一口氣沒上來,直接噴出了半盆鮮血,氣絕身亡。

朝廷就是一個“旋轉門”,總會有人在勢力之間來回穿梭,尋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否則,晁錯又如何知道申屠嘉要上奏?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