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鄧通即使深受漢文帝的重視,他也沒有因此獅子大開口有非分之想,也沒有獲取任何不正當利益;更沒有利用皇帝的信任干擾朝政。
鄧通對文帝感恩戴德,哪怕在做被後人所不齒的“吮癰”這個動作時,鄧通也沒覺得有什麼特別,他就是覺得這是自己應該做的。受到恩惠,理應回報,這就是鄧通的邏輯。
劉啟做這些,嘔吐不止,而鄧通卻眉頭也不皺。鄧通的邏輯很簡單,這正是文帝需要的。鄧通的忠君,是發自內心的,這也算大愛吧。
只是他哪裡想到,文帝會讓太子劉啟學他吮膿來表孝心?以致激怒劉啟,懷恨在心。
正如竇太后所言,鄧通鑄錢,實際上是由文帝一手操控的政治鬥爭,而鄧通只不過是明面上的一個幌子而已。
文帝允許天下人鑄錢,而賜予鄧通銅山以鑄錢不過是這次貨幣政策變革中一個絲毫不起眼的小細節。但從後來的貨幣發展來看,所謂“天下人鑄錢”不過是為“鄧通鑄錢”所釋放的“煙幕彈”,文帝真正的目標是從貨幣上對吳王劉濞進行打壓。
文帝在政治上採取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方針,在經濟上採取的是貨幣競爭、經濟競爭的方針,來擠壓諸侯王的生存空間。帝國的權力所行之處,其實就是貨幣所行之處。吳、鄧錢遍天下,就是中央和諸侯王的競爭已經成為五五格局了。
“鄧通鑄錢”其真實意義,就是漢中央與吳王劉濞之間的貨幣戰爭,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是一場經濟戰場的較量。
世人所謂“鄧通鑄錢”是文帝寵幸鄧通,是文帝為君生涯中少有的昏庸之舉。然而鄧通並無諂媚之說,禍國殃民之舉,不檢點之處。
如果鄧通真的是弄臣,那麼他必然會做出更有利於自己的選擇。在文帝進行貨幣改革之後,天下人都可以鑄錢,為了從中謀取更多的利益,許多人都在錢中摻雜鐵、鉛等其他金屬以降低鑄錢成本,而“鄧通鑄錢”則完全不同,因為“鄧錢”不摻假。明明在文帝的庇護下“鑄假錢”無疑可以謀取更大的利益,但是鄧通卻沒有。
鄧通鑄出的錢都是品色極好,成色極高的“官方錢”,而且形制也都與“天子錢”相同。站在一個弄臣的角度來思考,這是不符合邏輯的,這樣鑄錢獲利是要少於“鑄假錢”的。
鄧通老實謹慎,不喜歡與外人交往,但沒有別的才能,不能推薦賢士,只會小心乖巧討好皇帝。這些恰恰說明鄧通一心忠君愛國,從無私心,根本沒有像佞臣一樣讒言蠱惑君上,誣陷忠良,結黨營私,
鄧通為人到底如何呢?致富的鄧通沒有忘記家鄉尚未脫貧的百姓,修橋鋪路,造福一方,人品與作為是可想而知的。
鄧通富貴,非媚上所獲,鄧通鑄錢的受益者是掌握鄧通命運的至高權威——皇帝。鄧通僅作為文帝的代理人和執行人,以皇帝的利益、以國家的利益為先,以自己的利益為後。他的“鄧錢”打破了“吳錢”在市場上的霸主地位,並最終達到了“鄧氏錢,布天下”的盛舉。
就事論事的說,鄧通無論是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都功不可沒,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功臣。
當鄧通錢通天下,鄧通也就成眾矢之的,踏上不歸路。而掌握生殺予奪大權的皇帝,才是天下財富的真正主宰。
最終鄧通的結局也沒有逃出相師許負“命裡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滿升”的讖言。
文帝一崩,劉啟上臺,鄧通就被免官,居於家中。
很快,有人告鄧通私自出邊界外鑄錢。鄧通有那個膽量嗎?王娡猜測,這應該是鄧通錢流通太廣所致。
鄧通被下獄,一經拷問,果然有之,於是盡沒鄧通家產,尚差國家之債數鉅萬。
館陶公主來看孕中的王娡,曾說,文帝交待她,絕不能讓鄧通餓死。所以她給鄧通不少銀錢,但都被官差從鄧通處收走,衝抵欠債。她只得給鄧通些衣物食物。
知子莫若父。文帝估計早猜到了劉啟會收拾鄧通。
文帝呀文帝,你要想寵臣不餓死,當初為什麼道德綁架自己的兒子呢?讓你的繼承人為你吮痔瘡之膿,嘔吐不止,尷尬至極,他能不懷恨在心?
姚翁曾說,是他告訴徒弟許負,預言首富鄧通餓死的結局。
一個人,欠國家鉅萬的債務,能不餓死嗎?
所以,王娡果斷處理了王皃姁的腹中胎兒。因為,這個胎兒來的不是時候。
成全皇帝的體面。皇帝都想做的是——道德無暇,人民愛戴的仁君、明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