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麼身後哀榮?
從慎夫人的貼身宮女那裡得知,曾受帝王專寵的慎夫人,並沒有同帝王一起風光大葬,只在霸陵的角落,一席之地容身……
文帝的葬禮是規模宏大的。郎中令張武,驅動一萬多軍士、征夫修築霸陵。按文帝遺詔,隨葬物品多是陶器,少金銀之物。
而王娡深居宮中,想著文帝的遺詔,百思不得其解。
漢文帝的遺詔,充分體現了人性的光輝,堪稱皇帝中的典範。
第一,生死問題。天下萬物,都有生死。死並不可怕,這是自然規律,沒有什麼值得悲哀的。
“生死”是一個永遠的話題。在那個很多事情都要占卜的年代,能夠清醒地認識到這個問題的本質,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中國的皇帝之中,孜孜以求仙丹,妄想長生不老的皇帝不少。把生死看得如此淡然,除了漢文帝,還能有誰呢?
第二,謹慎戒懼。自稱“朕既不德”,“朕之不明”,能夠當皇帝實屬幸運,仰賴天地之靈,國內還算安寧,戰爭不多。
第三,不擾民。在這一點上,漢文帝交待得非常細緻。
按“周禮”中的天子喪禮,皇帝為天下臣民之“君父”;父死,按禮子女要服三年之喪。所以嚴格說來,皇帝死了,天下吏民都應服三年之喪。服喪期間有很多禁忌,比如不能喝酒吃肉,不能娶妻等等。
但文帝覺得,皇帝本應以天下人之福祉為福祉,怎能反過來以自己一人而煩擾天下萬民?以日代年,象徵性地哀悼一下足矣。這“三日之喪”,遂成為後世成規。
讓王娡費解的是,文帝既然看淡生死,為何會“不問蒼生問鬼神”?“新垣平”事件如何解釋?王娡被誣妖女,差點被燒死,玄機何在?是誰要殺她?
不由想起竇後所說的老丞相張蒼。
張蒼是陽武人,非常喜歡圖書、樂津及曆法。在秦朝時,他曾擔任過御史,掌管宮中的各種文書檔案。後投靠漢王劉邦。
文帝四年,丞相灌嬰去世,張蒼繼任為丞相。
因為高祖是在十月裡入關,滅秦到達霸上的,所以原來秦代以十月為一年開端的舊曆法依然沿襲。張蒼又推求金、木、水、火、土五德運轉的情形,認為漢朝正值水德旺盛的時期,所以仍然像秦朝那樣崇尚黑色。
魯人公孫臣,接棒洛陽才子賈誼“改正朔,易服色”之說,上書給文帝,說漢朝屬於土德旺盛時期,其徵兆是不久將要有黃龍出現。文帝下詔把此議交丞相張蒼審鑑,張蒼認為並非這樣。
但後來黃龍果然出現在天水郡的成紀縣。丞相張蒼也因此被貶斥。隨後新垣平登場。
陰陽家鄒衍提出“五德”終始說,木火土金水。認為歷代王朝更替,是其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生相剋,金尚白,木尚青,水尚黑,火尚赤,土尚黃。
這個發明用來解釋世界存因與王朝存因很重要,否則就是文化空缺,就沒人能解釋為什麼會有王朝的存在,會有王朝的更替。會引起執政合法性的混亂。
黃帝屬土,尚黃;大禹屬木,尚青;商朝屬金,尚白;周朝屬火,尚赤;秦朝屬水,尚黑。
秦之後,正朔應是土德。可是張蒼覺得秦暴虐無道,漢替天行道,取而代之,應該繼承周之火德,所以漢尚黑紅。“
草莽皇帝劉邦在造反時,給自己搞了一出“赤帝子殺白帝子”的天命傳說。所以,他作為赤帝子,旗幟和主色是紅色。
但成為漢王的他,主動把服色與旗幟色改為黑色,與秦朝保持一致。他有討好故秦地父老,讓他的關東軍政集團與秦地經濟集團相融合的考量,也有對漢承秦制的昭示意味。
按說秦朝是水德,尚黑色,漢朝滅秦,應該是土德,尚黃。但和被自己造反並滅亡的秦朝用一個德行,這算怎麼回事呢?
文帝初登皇位時,功臣集團是黃老道家思想的衛道士。他們需要黃老思想“事斷於法而不斷於君”的原則來限制皇權。需要黃老思想的溫和法治理念,來維繫漢承秦制的漢初制度中,功臣列侯們爵位、地位和財富合法性的制度保障。
所以,功臣集團異常在乎黃老之學作為治國指導思想的地位,極力維護漢承秦制。
其實漢初皇權神聖性很弱。劉邦宴請群臣。有武將在宮殿裡喝高了,跟人吹牛大喊時一激動,直接拿劍砍皇宮大殿的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