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省柴省力,就要把海水裡的鹽分提高,先“制滷”。”王娡對杜封說道。
提高效率的辦法,就是不直接煮海水,先製取趨近飽和的高濃度鹽水溶液。
“海水有漲潮、退潮現象。你們有沒有發現,在海水退潮之後,沙灘上表層水分蒸發,就有鹽晶析出?”王娡問。
“是!尤其是夏天,海風大,連續幾天晴天,海灘大片白花花的一眼望去,就好像剛下了場雪!”原氏興奮地說。
“走!我們去海邊,邊說邊看。”
王娡起身,和杜封出門。季布郅都他們也跟著。
看這群人往灘塗上走,煮鹽的灶戶也好奇地跟著看。
“你們把這沙灘表層曬出的鹽晶和下層含海水的溼泥沙都刮起來。”王娡指著沙灘表面結成殼的砂子說。砂子因為附著鹽分,白白亮亮的。
有人取來煮鹽時刮牢盆的鏟子,攏起砂子。
“把這些搓成堆,在太陽下暴曬,翻攪,讓水分儘量曬乾。海水漲潮能到這裡嗎?”王娡指揮著杜封他們。
“漲不到,得有大風浪的時候,才會到這裡。”灶戶們說。
“你們不是把砂子刮起來堆成堆了嗎?靠近海水這邊,築一道攔水壩,再挖一條溝通到海里。漲潮時,壩挖開缺口,讓順溝過來的海水灌滿,再把缺口堵上。圈起來的海水曬乾,再刮起來堆沙堆上……”
“這樣經過多次重複,砂子中的鹽分就提高了。最後,再引一次海潮衝灌,這次缺口堵上之後,不再讓水蒸發,把晾曬的沙堆推到海水裡,讓原來附在砂子上的鹽分化到水裡,這水收集起來,得到的就是“滷水”。”
“滷水中含鹽量高,一加熱後很快就有鹽析出。”王娡笑,“明白了嗎?”
“這樣就省柴省力了!咱們一起幹吧!製出來的滷水,大家一起煮鹽!”杜封高興地說,和灶戶們興奮議論。
季布和郅都相視而笑,暗暗豎起大拇指。他們所擁戴的這位王妃,真是才貌驚人!不是宮闈之內,只會拈酸吃醋的廢柴嬌鶯。
灶戶們說幹就幹!馬上分工明確,開始攏砂築壩,挖溝引海水了。
覺得杜封的理解力還行,王娡把他叫到一邊。
“煎鹽前,留出一份備用的“淋滷“。煮鹽的火候要掌握好。開始要用猛火,等滷水沸騰了,再保持文火持續煎煮。經過煎煮,黃色的滷水中會出白色的鹽花、鹽塊,取出來。”王娡交待。
從牢盆中扒出的鹽花、剷出的硬鹽塊,儘管裡面的雜質已經很少了,但還不全是最終的產品。按其質量,得到的只能是粗鹽。
“要想鹽的品質更好,有兩種方法。”王娡思索著怎麼解釋,能讓杜封理解。
“第一種簡單。用竹木搭成多層的“淋架”,每層鋪設茅草。把鹽花、硬鹽塊搗碎,鋪撒在上面。由上到下,把淋滷澆灑到淋架上,逐層浸過。這樣得到的鹽,品質就很高了。”
淋滷本身是趨近飽和的氯化鈉水溶液,所以澆灑之後,茅草上的氯化鈉鹽塊絕大部分不會再溶解,而其中已經很少的氯化鎂等雜質鹽分卻會再度溶解。透過淋滷這個程式,氯化鈉的純度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