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劉啟與其老師晁錯,商議督辦人口普查的特使。最終選定河東郡太守季布。
季布,楚國人,有名的俠士。楚人有一句諺語:即使得到黃金百斤,都不如得到季布一個承諾。也是成語“一諾千金”的由來。
季布曾為項羽部下,楚漢之爭,讓高祖劉邦吃過不少苦頭。後被高祖通緝,是汝陰侯夏侯嬰向高祖求情,才倖免於難。
因為俠士之名和才能,高祖不僅赦免,還重用了季布。
漢惠帝的時候,季布擔任中郎將。
匈奴王冒頓單于寫信侮辱呂后,說我是老光棍,你是老寡婦,我們一起過日子算了。
呂后大為惱火,召來眾將商議。上將軍樊噲,放言率十萬兵橫掃匈奴。呂后很是滿意。
季布卻說,樊噲是阿諛奉承,不足以敵得過匈奴,加之天下既定創傷未愈,最好不要出兵匈奴。
呂后因此不再討論征討匈奴的事,仍是執行和親政策。
季布擔任河東郡守。漢文帝聽說季布的賢名,召見了他,想任用他做御史大夫。但是又有人說季布勇猛酒後難近。
季布滯留官邸一個月才見到文帝。文帝只推說比較看中河東郡的重要,才召見他。季布氣憤,向漢文帝進諫說不能偏信一家之言,之後就告辭回到了河東。
在中國,俠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有卿相之俠,鄉曲之俠,閭巷之下,布衣之俠,匹夫之俠等等。也許他們身份不同,也許他們地位不同。可是他們都喜歡打抱不平,都喜歡扶危濟困,都喜歡仗義疏財,都喜歡鋤強扶弱。
俠者說話講信用,做事有始終,許諾的話一定會做到。不愛惜自己的身軀,著急別人的困難。為了幫助別人,哪怕赴湯蹈火都在所不辭。幫助別人脫出了困境之後,他不會顯擺自己的能力。羞於做出於自身道德有虧的事情。俠者身上值得稱道的品德確實有很多。
俠者身上的優點確實有很多,可是也不能完全說俠者就是完美無缺的。除了有強梁之輩披著俠者的外衣橫施暴虐之外。還有很多俠者通常只會用個人武力來解決問題。他們呼朋喚友,糾集徒屬,一言不合拔劍而起,殺人如同割雞,血腥且殘忍。
這也是法家韓非子不待見俠者的原因。為此還寫下了一篇著名的文章五蠹。裡面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韓非子將帶劍的俠者視為亂國的五大蠹蟲之一,是需要除之而後快的害蟲。
俠者行俠仗義,讓人一聽就心生景仰之情,並且為之肅然起敬。這是因為有很多人把行俠仗義裡的義看成是正義。這是自動形成的下意識的慣性思維。
可是在很多時候,行俠仗義裡面的那個義字,僅僅是代表著義氣或者意氣而已。這也是俠者為人詬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為合乎義氣的事情,未必合乎正義。正義和義氣很多時候都是會相互牴觸的。而人們一直都在追求著正義,並且推崇正義。
俠者身上有優點,也有缺點。不能籠統地將他們歸為絕對的好人。
不過無論是好壞,俠者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視金錢如糞土。古往今來的俠者幾乎都是如此作風。他們看輕的是金錢財貨這些身外物,看重的是個人的名譽聲望,或者是自我道德的完善。
俠者看重自己的名聲,從來不吝嗇於財貨。他們和普通人最大的區別在於道德感十分的強烈。為了自己的名聲和自身道德的完善,別說付出金錢了,就是付出生命,也不過是一咬牙一跺腳的事情。這也許就是“一諾千金”最本質的釋義。
“殿下,娡兒願隨季布同去,以觀察後效。”
王娡請求太子。自穿越以來,先是被困長陵邑,後又鎖足深宮。她可太想出去溜達了!
“那季布好飲,確實需要人節制。王良娣心思細膩,說不定能察覺人所不在意細節。”晁錯也建議。
劉啟看看王娡:“平兒雙兒還小,怎麼能離開孃親呢?再說你一個女人,拋頭露面不好吧!”
“娡兒可以女扮男妝。就是孩子……”
孩子是母親的心頭肉。王娡想想,也是不忍心拋下孩子。
“那吳國,一直蠢蠢欲動。趁此機會摸清實底。王良娣可以去到吳國,別處不去也可……”晁錯進言。
劉啟對老師的話,一向聽信。他看向王娡,王娡點頭。
回到崇芳閣,王娡找來白芨膠,貼了碎髮上去,修剪成短鬚。她要裝作季布的隨從,相機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