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曖昧專家> 496:朱仿效應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496:朱仿效應 (2 / 3)

白老師笑著說道:“雖然所題的詩不大對景,但總體來說都是國寶級別的。只不過它是純粹的炒作高價,歷史意義與之前所展示的商晚期青銅鴞紋方斝還有點差距。”

大家紛紛點頭。

大家都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這裡其中的奧妙。只是有感於話題的嚴肅性,比較會圓場的肖老打趣道:“小遊,你知不知道剛才發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啥?”

周遊的心神都在影片上,有點不明。

明老小聲提醒道:“剛才有人打眼了。”

肖老補充說道:“剛才有個韓國人打眼了,打得嚴重。”

肖老一邊說以便幫忙推進影片,使得影片迅速推進到他們所說的打眼事件。

原來有一位想出風頭的韓國人自以為收到了一件價值不菲的官窯瓷器,拿出來耀武揚威,不想當場被人揭露是高仿品。

“還仿得很真!”

周遊仔細觀察了影片,發覺自己居然無法直接洞悉,心裡暗自詫異。

白老師說道:“這個韓國人自以為很瞭解中國歷史,弄到了一件鬧官窯寶物,不想在大家的聯合鑑定之後卻是民國仿的,氣得當場暈倒。”

明老說:“我聽到那些韓國人談論,說那隻官窯瓷器是那個人從地下拍賣場全力搶購來的,花了不少的錢,甚至還拿房子去抵押套取現金呢。”

周遊嘆息道:“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

19世紀末,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城,慈禧太后西逃。皇宮大內及圓明園慘遭洗劫,更有大量御用珍寶因種種原因流落民間。慈禧回宮後清查物品,見遺失嚴重,便龍顏大怒,欲查抄全城,後慮激起民怨,改為以少量現銀回購的方式進行強制性收繳。民間有得寶物者,不願上繳,但又怕因藏匿罪名而被殺頭,於是將瓷器底款磨掉,將御用珍瓷保留了下來。這就是有名的“鬧官窯”事件。

後來民國,乃至最近,有一小部分聰明的高仿者就打著“鬧官窯”的旗號,肆意出售高仿品。數倍,甚至是數十倍的瘋狂利潤,的確值得那些貪婪者甘願冒殺頭的危險。

“他不是第一個,更不是最後一個。”

肖老帶著點不滿嘀咕了一句,隨後又把影片推後了一點,說道:“還有一件我們都覺得是贗品,但日本人卻堅信是真品的。”

周遊點了暫停,選多角度觀察。

這影片的製作很是優秀,肯定是出自專業人士,估計是準備分享到網上的技術產品。

“彩龍紋青花葫蘆瓶。”

周遊稍微驚訝了一下,繼續觀察:“還有八吉祥如意耳,清乾隆的底款,這樣繁雜和極盡奢華的工藝,哪怕是作假也是大師級的作品啊。”

“你看出味道了?”

白老師聽到周遊的感嘆,就知道他也看出一點古怪。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