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只要你們願意去,水師會派戰艦護送你們,並且駐軍保護你們。”
楊信說道。
他搞土地券就是玩日本土改那套,日本在太上皇主持下的土改,就是以贖買的方式收地主的土地,而且同樣是不能流通的債券,設立最高保留的限額,剩下必須賣給國家,然後國家再賣給佃戶。只不過在開始買賣時候,太上皇控制的日本政府瘋狂的貨幣貶值,而無論收地主的地還是賣給佃戶都是定價的,當日元貶值到大米漲價近四倍時候,土地收購和出售價格依然不變。
最誇張時候據說農民一包煙錢就能買一畝地。
白菜價收購白菜價賣。
以這種方式完成對日本地主階級的清洗。
當然,前提是太上皇主持,米國太君拿槍指著日本的地主們接受。
而楊信屬於用印刷的土地券收購,然後用一百到兩百年時間來貶值……
這個兌換的是新幣,現在的新幣的確是銀元,一兩銀子,過一百年恐怕早就改成金本位的了,過兩百年估計都紙幣化了,實際上一百年就可以紙幣化了,那時候這點土地券算個屁啊!
當然,這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還是用這個吸引他們往外開荒。
之前楊信的確計劃去殖民地開荒就獲得土地所有權,但事實上分地以後根本不可能有人往外跑,既然這樣還不如改變計劃,讓這些人用他們也知道一兩百年後很難說會怎樣的土地券,去殖民地獲得土地所有權。而兩京十三布政使司的荒地,則用來給國內的民兵,他們新增加的人口就往這些地方開荒,而這些出售了土地的地主,到殖民地去做開拓者。
畢竟他們可以獲得皇帝發的土地證,擁有開荒地的永久產權。
土地券就是廢紙。
他們很清楚這東西的價值,無論楊信現在承諾了什麼,一兩百年的時間都足夠抹去,他都死了誰還能找他是怎麼著?
既然這樣拿土地券去換墾荒地就比較划算了。
畢竟土地是實實在在到手的,而且這些年經過海外貿易,這些士紳都已經知道了南洋的富饒,別的不說就算拿著土地券,去換幾百畝香料園,都能迅速收回損失的土地成本。
比等兩百年強多了。
兩百年。
這得多麼厚的臉皮才能說出這樣一個數字。
“若外面的地不夠又如何?”
黃道周說道。
楊信很乾脆地往身後世界地圖上一拍……
“繼續搶啊!”
他說道。
這種政策同樣可以讓原本對外擴張沒有熱情的官員士紳們,立刻對開疆拓土充滿了熱情。
畢竟搶了的會變成他們的。
而已經確定的爵位實封制度,讓武將們開始喜歡上了開疆拓土,畢竟搶到的是他們的封地,文官和士紳階層也喜歡上了開疆拓土,畢竟他們手中的土地券需要外面更多沃土來變現,整個大明的財富和精英階層,都把目光轉向了對外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