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明末開山刀> 內應奪城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內應奪城 (1 / 3)

自古有一句話,叫士為知己者死。

“士”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特殊的團體,他們與官僚結合的產物,是知識份子與官僚兩者的膠著體。

一個普通百姓如果想要獲得社會地位,唯一的道路就是讀書科舉,中榜做官。

在整個社會沒有其它出人頭地的門路的時候,這條路上擠滿了如蟻般的讀書人,最終勝出者,都是精英中的佼佼者。

不論是明朝,還是後金都是封建皇權統治。

無一例外,他們都需要飽讀詩書的精英人才,為之忠心耿耿,出謀劃策,死而後已。

努爾哈赤在世時,八大旗主雖然各不相干,各不服氣,但是卻十分敬佩他。

在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登位,他在位後一下子就變的尷尬起來。

名義上皇太極是皇帝,實際上不過一旗貝勒。

無論從輩份,實力,威望等各個方面,皇太極都不如努爾哈赤。

代善以老自居,阿敏貝勒桀驁不馴,莽古爾泰日漸驕橫。

在這種尷尬的境地下,皇太極開始重用漢人文官和儒官,他透過扶植漢人勢力,以達到削弱滿族貝勒和旗主對其統治的威脅。

皇太極斯基之初就想要將努爾哈赤的大業發揚光大,入主中原。

他沒想到才剛開始,他的統治就受到了威脅。

於是,皇太極想要以三大貝勒為首的貴族集團,被廣大漢人文人儒官淹沒。

天聰三年(1629年)四月,皇太極設立文館。

皇太極將境內漢人中的文人和儒官們盡數收到文館,並予以充分的信任。

文館剛開始的時候,是用來宴請明使或者歸降明朝文人的地方。

後來,文館的功能被皇太極拓展,文館諸人都是善長漢語、蒙語、滿語的漢人,由於這方面的優勢,這些人經常被皇太極派出去出使蒙古,出使明軍,處理一些軍務。

再到後來,後金內部的事情皇太極也開始交給他們來處理,比如說服境內的漢人為皇太極效力。

到了天聰三年(1629年)的下半年,文館諸人作為圍繞在皇太極身邊的新生親信儒臣勢力,漸漸顯示出其不可忽視的力量。

加之,皇太極對他們的重用和信任,漸漸的這些人開始主動的與三大貝勒為首的軍功集團開始對抗。

這些文人、儒臣信奉,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後金作為一個國家,沒有四大貝勒共治的道理。

他們從心裡是絕對抵制三大貝勒與皇太極這位皇帝平起平坐的。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