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旨,楊鶴總督陝西,事權重大,竟然聽任流寇猖狂,而不加撲滅,塗炭生靈,大大辜負了朕的委任。立即革職,由錦衣衛押解來京審問。”
崇禎被臣子們瞞的好辛苦啊,他還一直以為陝西已經無憂了。
崇禎下旨之後,滿堂大臣一個個戰戰兢兢。
他們清楚的記得,崇禎在朝堂上誇讚過楊鶴的計策的。
甚至,崇禎當著滿朝大臣的面說過。
“流寇亦我赤子,宜招撫之,不可純剿,理應少行殺戮。”
而今朝臣們回想起這句話來,只覺毛骨悚然。
雖說朝臣深感不安,不過還是得站出來表態。
恰逢陝西巡按御史李應期來京述職,他就出班彈劾楊鶴。
他把陝西撫賊旋叛的局面,歸咎於楊鶴的一意主撫。
他說由於招撫,一些降丁遣散到鄉村在當地百般騷擾,百姓稱為“官賊”,對招撫之事痛恨之極。
兵部尚書王洽,適時附和,責備楊鶴手握五省兵馬,卻主撫不主剿,最終使得局面難以收拾。
“皇上,楊鶴初任之時,所攜之銀不過十五萬兩,所濟之糧不過二萬石,而陝地之賊數十萬之眾,賑濟糧銀盃水車薪,臣以為,楊鶴雖有過錯,但罪不至此。
臣斗膽懇請皇上徹查此事,待查清箇中原由之後,再行聖斷。”
內閣首輔朝爌出班上奏道。
朝爌身為內閣首輔,他說的話崇禎不得不重視。
崇禎沉吟了片刻,決定任命吳甡出任陝西巡撫,核查此事。
待吳牲走後,朝中的大臣們見風使舵,紛紛開始彈劾這個早就讓他們不爽的楊鶴。
朝中的大臣們連王則之攻佔大同府的事情都不管不顧了,在他們眼裡,順著皇帝的意思行事,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其實最主要的一點,是他們看到了剷除一個討厭蟲的最佳時機,他們可不會放過如此好的時機。
吳牲調查楊鶴,楊鶴很是委屈。
最終楊鶴經受不住如此重壓,精神趨於崩潰,向崇禎皇帝提出辭職。
他痛苦萬分地上奏說:臣到任以來,沒有一日不在兇險、懼怕之中,但是沒有一日稱病、請假。
由於軍情緊急,驚嚇憂慮,食不下咽,終於得了厭食症。
日復一日飲食不進,喝薄粥都嫌咽喉窄小,胸中好像有塊壘鬱積不化。
焦頭爛額,剿賊日久無功,自以為不祥之人,愈病癒憂,愈憂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