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群居動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對內團結,對外仇視。
在很多情況下,為了保持內部的團結,人們甚至會刻意地對外仇視。
這就是所謂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然而和別的群居動物不同的是,人類之間在尋找合群的組織時,沒有一個客觀不變的標準。
總體上來說,人們會習慣性的找到各種理由來劃分出“我們”和“他們”。
這種行為,不是由人類的本性決定的,在很多時候,是由當時的情境而決定。
西方的謝里夫曾經組織了一個研究團隊,他們精心挑選了22名當地的男孩,這些男孩都是11歲左右,都是白人,都信仰基督教,智商都在平均水平。
謝里夫團隊還特別留意,這些孩子裡沒有人戴眼鏡,沒有長得特別胖的,沒有闖過禍的,沒有口音跟大家不一樣的,沒有來自外地的。
這些孩子有很多的共同性,並不存在比較特殊的異類。
之後研究人員告訴這些孩子,他們要到俄克拉何馬州的羅伯斯山洞國家公園,過三個星期的夏令營生活。
孩子們被分為兩組,但是每一組孩子事先都不知道還有另外一組的存在。
大巴車把孩子們送到羅伯斯山洞國家公園的男孩童子軍營地,他們的生活和一般的夏令營生活沒什麼兩樣,不同的是,他們的輔導員其實是研究人員,他們悄悄地記錄這些孩子的言行。
第一週,孩子們的主要任務是安營紮寨,先到的孩子住在一間宿舍裡,宿舍邊上有球場、禮堂和飯堂。
第二天,第二組的孩子也到了,他們住在數里外的另一間宿舍裡。
每一組孩子都以為在營地裡只有他們自己。
同一組的孩子們很快就混熟了,他們創造出了自己的“部落文化”。
有一組男孩把自己的小隊叫做“響尾蛇”。
另一組男孩則稱自己是“老鷹”。
他們在帽子和T恤衫上都印上了自己的“部落圖騰”。
有個老鷹隊的男孩光著身子跳進河裡游泳,於是,這成了老鷹隊的“傳統”。
響尾蛇隊的一個男孩扭傷了腳趾頭,但忍著不吭聲,於是,堅忍成了響尾蛇隊的核心價值觀。
不願意融入集體的孩子會被冷落的。
響尾蛇隊的一個男孩起初不願意穿印了蛇形圖案的T恤衫,別的孩子就說:“你要不穿,就別跟我們一起打球。”
穿還是不穿?
當然是穿了。
人是群居生物,沒有人希望被孤立,或者被當成另類。
就這樣過了一週,到了第二週,研究人員有意地讓孩子們知道,營地裡還存在另外一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