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系統情緒疊加下來,步凡看著鏡子裡自己那張無比欠揍的臉,眉頭高挑、目中無人,尤其是下巴,簡直比鉤子都厲害。
滿臉寫著一行字:
老子很牛逼!
現在對於情緒已經駕輕就熟,什麼情緒只要提出來,都能一秒入戲,至於內心情緒要在人物中積累,入戲也是早晚的事。
男主角叫胡飛,三十出頭,剛剛嶄露頭角的股票經紀,從農村一點點爬到大城市,面對紙醉金迷,逐漸迷失在內心慾望中。
電影雖然只有九十分鐘,但很可能是一個人心路歷程變化的全過程,這點才是最令人著迷的地方。
在自己眼裡,衡量一個劇本,或者某個角色的標準很簡單:有沒有豐富複雜的內心變化?
人無完人,誰的現在都是由過去的一點一滴積累而成。再壞的人也有善良的時候,再好的人內心也隱藏的不為人知的陰暗。
如何把這些展現給觀眾,才是演員最值得追求的目標。
至於其他,無非是手段而已。
之所以投資,最關鍵還是源於內心的渴望,戚琪說的對,就是戲癮犯了。
演員接戲,無論出於什麼理由,為錢、為名、為提升自我...
必須要給自己一個信念,這是所有的支點,否則就是在浪費生命。
連你自己都不信自己?
觀眾難道瞎?
甚至可以說有沒有真實的信念感,是檢驗演技好壞的重要評判標準。
要讓觀眾認可你的演技,欣賞你的戲,最高境界就是能把死的能說成活的。
這方面應當向孩子們學習,他們很愛玩過家家,你做醫生,她做媽,抱著小娃娃來看病,是那樣認真、富於信念地學著大人的樣子去做。
懷裡抱著沒有生命的小布娃娃卻充滿真實感情,細心地給它喂藥,輕地哄它睡覺,擁有這種純真的信念,對一個演員是多麼可貴。
質變是不能和信念分離的,信念也不能和真實分離,彼此不能單獨存在,而沒有它們兩者,也就不會有體驗,不會有創作。
所謂的沒演技,其實就是反映出演員並不相信他們所飾演的人物,只是作為一個工具將臺詞生硬地呈現出來,而並沒有真正進去人物內心,肯定不會理解人物的舉動和感情。
演員看起來好像是門檻不太高的職業,無數選秀奇蹟和一夜成名帶給人們某種錯覺,好像人人都能當,而且也不用費多大的勁?
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人人都能開公眾號,寫微博,好像這就證明人人都可能成為作家?
用老郭的一句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