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新異能少年>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意思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意思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的意思是心地慈善,掌管不了兵權;仁義好施,掌不得財權。該句出自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二十五卷:“自古說‘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施生雖是好人,卻是為仁不富,家事也漸漸消乏不如前了。我的人家都做在會稽地面,到彼攀個高門,這些田產也有個依靠。”

太過仗義的人,重朋友而輕財務,讓這樣的人掌管財權,結果可想而知。商場如戰場,經商的時候如果太過講義氣,那是很難掙到錢的。這句話並非是奉行無奸不商,這樣的商人也走不遠。

義不掌財,真正的意思是仗義疏財不能沒有原則,沒有底線,不能意氣用事。真正做大事,掙大錢的人都是要有責任感,講信譽,講義氣的。比如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他顧及國家大義,為國家仗義疏財,最終成為全國首屈一指的紅頂商人。

很多人會說,你看劉備是一個很仁慈的人,而且兵帶的也很好,其實這是《三國演義》看多了,真正鞭打督郵的是劉備,參與衣帶詔要反曹操的還是劉備,其實劉備和曹操差不多,只不過劉備能夠打著比曹操更不要臉的旗號,才逐漸壯大。

真正掌兵厲害的,比如曹操,那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氣魄;那是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逼父;那是成吉思汗,人生最大的樂趣就是打敗敵人,上他們的老婆孩。掌兵,執掌兵權,領兵打仗,將也。

而兵家之爭,只有一個目的:贏得勝利。 用數量、力量、勇氣、謀略等等一切手段去贏得勝利。要贏就必須爭。

在萬曆年間,文士楊素總結古代先賢修身齊家、治國理政的經驗之談,在加註《增廣賢文》時,增補為六句話:

仁不行商、義不守財;情不立威,善不居官;慈不掌兵、柔不監國。

這就很明顯地進行了職能領域的區分。前兩句說行商,中間兩句說當官,後面兩句說將相。至於為什麼變成“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很明顯是民間對楊素的這六句又進行了再加工。

對於老百姓來說,“監國”是不可企及的事情,多提無益,因此刪掉不講。而“行商”,雖然在“士農工商”中排名最末,但是在民間自發的商品交易是普遍的,雖然有大商人的為富不仁,但也有小商人的誠信為本,所以估計很多人也不愛聽,因此不提也罷。

“慈不掌兵,義不理財”是最早定型並被《增廣賢文》收錄的,自然有其民間理論基礎,在去除楊素對這一諺語的文人化處理之後(保留了老百姓認可的新增“情不立事,善不為官”),這一俗語就正式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把“立威”改成“立事”,“居官”改成“為官”,一是更貼合百姓生活,二是更加口語化。

只有流俗的,老百姓認可的才能真正成為諺語,流傳下去。

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是明末馮夢龍纂輯白話短篇小說集。該書完成於明天啟四年(1624年)。其題材或來自民間傳說,或來自民間宗教寶卷和小說。故事描述的時代包括宋、元、明三代。

該作品集中許多作品取材於下層人民的現實生活,表現了他們的思想感情。其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佔有很大比例,歌頌了青年男女對幸福愛情的追求和對真誠愛情的專一、忠誠,以及他們對封建禮教的反抗鬥爭。另外,也有一些作品表現了下層人民對封建統治者的不滿和反抗情緒。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