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大匠,我準備在這裡修建水庫!
還要勞煩諸位大匠,細細檢視一下,此地可適合修建水庫!
需人工多少,錢財多少,又需多長時間完成!”對待這些有本事的工匠,張俊平還是很客氣的。
或者說,除了敵人,張俊平對任何人都很客氣。
張俊平說話客氣,幾位工匠卻是不敢怠慢,按照張俊平的命令上前查勘地形,丈量谷口長度,計算工時,材料用量。
大約一個時辰,工匠們才勘察完地形,計算出用功用料。
“回稟知縣,此峽谷修建水庫,可謂得天獨厚,實乃上上之選!
知縣口中的水庫一詞,更是精闢,清晰明瞭的點出了水庫的作用……”老河工大肆吹捧道。
水庫並不是張俊平發明的,早在夏商周時期,就有了簡易版水庫,《史記·夏本紀》,《周禮》裡面都有關於水庫的記載,只不過那個時候,並不叫水庫。
《史記·夏本記》裡面記載,大禹治水曾經“陂九澤”。這個“陂九澤”說的就是把窪地用泥土石塊圍起來,用來蓄水。
《周禮》中也曾經記載,種稻田的農人,修建“瀦”用以蓄水。
這就是最早的簡易版水庫。
在這個時空,只能說“水庫”這個詞是張俊平發明的。
歷史上“水庫”一詞,國內最早出現於明朝,在此之前,叫法有很多,有陂、塘、湖、瀦、水櫃等不同的叫法。
但是最終的意思是一樣的,都是代指水庫。
“還是說一說這修建水庫大壩需要多少人工,錢財吧!”張俊平攔住老河工的吹捧,心裡都有些懷疑,自己是不是找錯了人。
“這峽谷只要把谷口堵上,就是一座天然的水庫!
谷口寬三百六十五丈,峽谷兩側山崖高數十丈,縱深上千丈,只要在谷口修建一座二十丈高的堤壩,這峽谷便可存水萬萬石!”老河工絮絮叨叨的說了一大通,就在張俊平準備再次打斷他的時候,老河工才說到正題。
“這堤壩長三百八十五丈,高二十丈,下寬一百丈,上寬十丈……
若是動用兩千人的話,可用兩年建好!”
“兩千人,兩年時間……”張俊平在心裡沉吟著。
一個工人按照一個月一貫錢計算,那麼光人工費需要四萬八千貫,倒也能夠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