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該如何預防?”劉道傑很真誠的向張俊平請教道。
透過短暫的接觸,張俊平就發現,這劉道傑是一個幹事的人,不是那種沒有腦子,靠著家族福廕上位的二世祖。
哪怕將來可能因為政見不同,成為敵人,單憑這份謙虛好學的勁,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敵人。
“其實防治斥鹵很簡單,那就是修建排水渠,把窪地的水及時排出去,避免水在窪地長時間的積存就可以了!
反過來,治理斥鹵也一樣,修建灌水渠,引河水灌洗斥鹵,可以有效治理斥鹵!”張俊平也沒有瞞著,把自己知道的辦法說了出來。
“知縣果然不愧是老神仙的弟子,知識淵博,見識非我等凡人可及!”劉道傑站起身來,對著張俊平深深一鞠躬,大聲稱讚道。
張俊平的辦法很簡單,一個排水,一個灌水清洗,但這個方法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
尤其是作為世家子弟的劉道傑更加清楚,知識的價值。
就這麼一個簡單的辦法,放到合適的地方,合適的時機,就能成就一個家族。
其實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治理鹽鹼地的辦法,魏國曾經修建章水渠,透過引水洗演的辦法來治理鹽鹼地。
《呂氏春秋·任地》中也提出“子能使吾土靖而甽浴土乎”的問題。所謂“甽浴土”,就是開溝引水洗土去鹽。
《漢書·溝洫志》中記載“涇水一石,其泥數鬥,既溉且糞,長我禾黍”。說的就是透過淤灌改良了大片鹽鹼地。
《管子·輕重乙》中提到“河淤諸侯,畝鍾之國也”。
說的就是透過修建水渠治理鹽鹼地的方法,在戰國時期應用比較廣泛,各國都有使用。
可以說宋朝之前歷朝歷代都有修建水渠治理鹽鹼地的例子。
可見古人的智慧是多麼的高深。
只可惜,這些辦法,雖然在當時被使用了,也在一些史書中記載了下來,但是因為知識的壟斷,並沒有被普及開來。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修建水渠,建造臺田,花費不小,不是所有的地方,不是一個家族能夠承受的。
並不是所有的地方官,所有的世家都有這個遠見。
花費那麼大,並不能多收個三五斗,那何必花那個冤枉錢。
想多收糧,哪有兼併土地來的簡單?
所以,在古代眾多世家權貴歷來都喜歡搞土地兼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