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秋高氣爽,正是尋幽訪勝,出遊的好時節!
十三名身著襴衫,腰胯長劍的書生,相伴離開汴梁城,此十三人可不是去尋幽訪勝的遊客,而是奉張俊平之命,到城外去體察民情的書院學子。
“周兄,我等要如何體驗民生?”
“且往前走吧!山長既然是讓我們去體驗農耕,自然要去尋農戶所居住的村莊!”回話的是一名身高六尺,身材挺拔,虎背猿腰面色黝黑的青年,這青年叫周敏。
說面色黝黑,其實是對比其他學子而言,實則並不算黑,是健康的小麥色,不是包公那種黑。
最近的農田距離汴梁城也有五六里路,要是以前,光是走到也差不多天黑了。
好在這段時間,每天跑步,練健身操,加上書院伙食也好,這十三人到了也練出一副好身板,最起碼走路比以前快了許多。
五六里路用了也就兩盞茶的功夫。
古代一盞茶大約是十分鐘到十五分鐘之間,兩盞茶也就是二十分鐘到半個小時。
來到城西一處農莊,田地裡正有幾人趕著耕牛在犁地。
周敏和同窗站住腳,看著老農耕地。
十三個書生站在地頭看老農耕地,自然是非常的惹眼,很快就引起了耕地的農戶的注意。
出於對學問的尊敬,老農把耕牛交給兒子,迎了上來。
“幾位秀才哥到此可是有事?”
“老丈有禮了!”周敏對著老人行了一禮,才開口問道:“我等是永珍書院的學子,今日山長問了我們一個問題,問我們可知何時耕種,何時收穫!
學生回答春種秋收,又言唐代有詩人作詩,春種一粒粟,秋收萬粒子!
被山長批評,說這是荒謬之言,讓我等來農莊體驗農耕!”
周敏都是沒有隱瞞,而是照實說了自己十三人的來意。
“這位秀才哥說的春種秋收倒也不算錯!
老漢原先是北地之人,哪裡到是秀才哥說的春種秋收!
可是咱們開封府這邊是一年兩熟,我們現在耕地,是為了種小麥,此時種下小麥,等到來年五六月份就可收穫!
然後種下粟米或黍子,等到秋天收穫!”老人見周敏是書生,說話也客氣,便耐心回答道。
“多謝老丈解惑!我等山長也是如此說的!
學生還有疑問,春種一粒粟,秋收萬粒子,被山長評為荒謬?不知何處荒謬?”
“這,老漢雖然沒有數過,但是一棵粟苗絕對產不了萬粒那麼多!一棵粟苗要是真能產萬粒子,那我等農戶也不用捱餓了!”老農臉上露出嚮往的神色,那表情就是再說,要是真能產萬粒子該多好。
“多謝老丈解惑!學生還有一個不情之請,山長讓我等來體驗農耕,即是體驗農耕,自然要親自勞作一番,不知老丈可否叫我等耕作?”
“這可不敢,你們都是秀才哥,將來都是要考進士的,怎麼能幹農活?”老農聽完連連擺手。
“無妨,老丈,我等也不是那些衣來伸手的富家子弟,家裡也都是城中的普通百姓!”周敏一邊說著,一邊挽袖往田裡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