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我等苦讀詩書尚嫌時間不夠,這學習騎射劍術,練習健身操,會不會耽誤學業?”
“山長說不會,爾等只需按照書院規定的時間用功讀書習武,便不會耽誤學業!
另外山長也說了,他寧願多花一倍的時間培養一批能夠上馬禦敵,下馬牧民的能官,也不願培養一些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手無縛雞之力的腐儒出來!”學長沉聲說道。
學長對腐儒這個稱號可以說是深惡痛絕,要不是看在張俊平開的薪酬足夠高,早就甩袖走人。
因為,他就是那個四體不勤,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張俊平口中的腐儒。
反倒是那些年長的大儒,各個都會騎射劍術,也粗通一些拳腳功夫,大儒名士都贊同了,他們這些普通的教書先生又有什麼辦法?
從這裡也能看出來,這些讀書人都在退化,漢唐時期讀書人的劍可不是擺設,他們遊歷天下,在山林裡尋幽訪勝,要是沒有點武藝防身,早就被猛獸給吃了。
到了宋朝,初期還好,還有許多人肯去學習騎射劍術,再往後,都把讀書當成改變命運的途徑,於是就變成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書呆子。
當然,這裡面也有皇帝的功勞,宋太祖得位不正,懼怕其他武將有樣學樣,給他也來個黃袍加身,先有杯酒釋兵權,後來感覺還是不安全,又開始提升文官的身份,打壓武將地位。
在皇帝和文官的共同努力之下,才會出現這種局面。
趙恆的勸學詩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男兒若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想要功成名就,不需要你幹別的,只要勤讀詩書就可以了,這首勸學詩體現了皇帝對文人的重視,但是,也讓讀書變得更加功利。
張俊平有時也在感慨,為了玩好大宋,自己可真是操碎了心。
弄了個關於養牛殺牛的政令,被人質疑是自己想吃牛肉,甚至還有人說自己是小題大做,更有甚者直接罵自己殘暴不仁。
殊不知,不能殺牛的政令才是限制耕牛增長的罪魁禍首。
歐洲以牛肉為食,也沒見人家的牛絕種,反而比中國的牛多的多的
有塊地,有頭牛,在古代就屬於小康家庭了,可是這樣的小康家庭能有多少?
耕者有其田 ,這麼簡單的一個事情,在古代都成為了夢想,更成為太平天國造反的口號,響應者雲集。
可見,耕牛數量和殺不殺牛無關,而是老百姓能不能養得起牛。
歷朝歷代開國時還好一點,但是過不多久,一批批新成長起來的豪門世族,鄉紳就會接著災荒展開一場場土地兼併戰。
就像張俊平之前說的,老百姓窮的連草都吃不起了,有哪來的草去養牛?
真正想要讓耕牛數量多起來,還得靠商人,只有商人看到了利益,才會大筆投入去養牛。
只是,張俊平也不敢直接提議,咱們殺犍牛吧!咱們鼓勵商人養牛,殺牛吃肉。
這話他敢說出來,在朝堂上不被口水淹死,出了皇宮,也會被一群不怕死的衛道士堵門罵個狗血噴頭。
不過,張俊平一點都不著急,准許殺老圓口是牛,這就像是開啟了潘多拉寶盒,張俊平相信,那些商賈有辦法,把這個口子越開越大,最終把養牛,殺牛吃肉,變成一個普通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