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蕭沉默了。
嗯……
這種感覺,要怎麼說才好呢?
就像是前世上學時,被小學班主任說是帶過最差的一個班級。
結果到了初中,又被班主任給了同樣的評價。
既視感太濃重,以至於這些話一出現,師尊的感覺立刻就體現了出來。
你們搖光聖地,都是這麼帶小孩的?
那豈不是說他天生就是當師尊的料!
林蕭忽然反應過來。
對啊!
雖然自己這邊的結果不太對,但既然經過了搖光聖地的檢驗,就一定有可取之處。
同樣說明了這麼帶孩子,是沒有問題的。
已知沒有問題的條件有幾個來著?
樣貌方面是一個。
給弟子好東西是一個。
有很多年輕的師尊也算一個。
最後,是在言語上親近一些,讓徒兒感到溫暖和信任,也算是其中一種。
稍稍回顧,林蕭撓了撓頭。
“教導的物件不一樣,但模式總是殊途同歸……”
畢竟。
仔細想想,這些事都很正常。
要說擺個臭臉,或者丟本經書就不管不顧,只教修行不教行世之術,才是沒有師德的體現!
“刨除心中的偏……經驗論,就先這樣看下去吧。”
這一看就是半天。
這些時間裡,林蕭不斷在聖地中更改著方位,觀察每一對不同師徒之間的相處模式。
在大多數身為師尊的人身上,他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但也有部分,教導徒兒的方式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