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阿道夫,或者37年時他就下臺,他必定流芳後世,因為在財政大臣任上他拯救了沒落的英國經濟。
可他現在已經騎虎難下。
更要命的是,他遇到的對手是阿道夫這個不按常理出手的瘋子,他還遇到自己內部的敵人。
這個敵人有兩個。
一個是工黨領袖,時年英倫第一嘴炮艾德理。
但凡張伯倫要增加軍備,他說不!因為張伯倫說好的他從來都說不。為了反對而反對,然後再找理由,那事情就沒法談了。
還有個人,張伯倫做夢也想不到。
那個人叫丘吉爾。
張伯倫在財政大臣位置上的傑出表現,對比的丘吉爾灰頭土臉。
而張伯倫在首相時對於軍備的提案,又讓激進的丘吉爾不滿足。
他是不會去想,張伯倫還被艾德理牽扯著的,他只管嚷嚷他的不滿。
翻看歷史資料,不得不承認,張伯倫的所謂“綏靖”中,明顯有根據當時英國經濟情況,逐年增加軍備的具體方案,而非一味的妥協。
他確實是在積蓄力量。
如果將他放在其他時代,他的行為很英明,可是放在二戰之前,結果註定了他的失敗。
尤其,丘吉爾應該是夾雜了自己的情緒吧,因為他在寫回憶錄時,直接將張伯倫定義為了投降派。
並宣稱自己是30年代中唯一能看穿希特勒的內閣成員。
但檔案證明,張伯倫早在34年就在為遏制德國做努力。
另外作為當時的當事人,丘吉爾豈能不知道張伯倫具體步驟呢?他不僅僅經歷還參與過。
然而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後續政史基本就根據丘吉爾的觀點,對張伯倫徹底定性為投降代表。
言歸正傳。
正因為這種綏靖心態,和工黨艾德理的大力反對。
瓦坎達的軍購放寬行動並沒有讓英國人喜出望外。
英國人甚至說,瓦坎達也就是在某些時候靠他們領袖的靈光一閃暫時領先一步而已。
事到如今,英倫的航母生產力和戰機生產力已不弱於對方。
這種論調傳出來後,法國人自然大罵英國人吹牛逼,但德國人和蘇俄卻一致對瓦坎達發出“豬叫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