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王集團的勢力已經漸漸在壯大,雖然現在握在其手中的實力早已不容小覷,但,他依然還缺三股勢力。
哪三股呢?
這第一,即是軍政勢力的支援。
要說軍政方面的支援,他第一該拉攏之人應該是狄坤,或者與狄平如搞好關係,順藤摸瓜,攀上其父。可是這二人都甚是不好下手的,狄平如自不用說,那是自小侍讀東宮的,是太子親信,想要打動他?難上之難。
皇家之所以要一些官家子弟來侍讀東宮,就是要培養未來太子的固定班底,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只有自小的情誼才最純真,最可信,所以太子侍讀,官家無不爭相的。
繞過狄平如,直接奔向狄坤?恐怕更是難上加難,大夏自立國以來,皇帝最忌諱的,便是結黨營私,很多官員也都潔身自好愛惜羽毛。再有,狄坤與周家有裙帶關係,想必早已是周後和四皇子敦王的座上賓了。
所以,與其拉攏這些還不知深淺的外戚和官員,不如就近下手,雙管齊下,一邊不放棄拉攏朝臣,一邊睿王看中了在兵部主事的七殿下,麟王靖瑧,所以與之日益增加往來,也希望透過靖瑧多結識一些兵部的要員,方便今後下手。
這第二,則是外部勢力的助推。所謂外部勢力,無非是一些邦國之勢,雖然目前還不明顯,但,已初見成效,畢竟睿王早就藉著出使北國之便,與北國二王子拓跋鴻鷹勾結了,後者已經已經在睿王的助力下登上了王位。
那麼接下來就是北國,助力睿王奔向大寶了,可這一切不是沒有條件的,睿王出錢為北國二王子豐滿羽翼,登上王位,二王子助他除掉太子靖璋,而事成之後,兩人約定要重新勘定北國與大夏的邊境界限,還有取消北國對大夏的歲供。
雖然聽著條件苛刻,似乎北國更加佔優勢,其實不然,北國的情況比較簡單,因為北國的各位王子都手握兵權,只是孰多孰少的問題,睿王只需助力資金便可,這對堂堂一個睿王來說,則是小事一樁。
但是大夏國內卻是形勢複雜,首先擺在眼前的便是皇子眾多,且各個背景殷實,且太子天命造成,諸多勢力都趨向太子,想要拉太子下馬簡直比登天還難,除非太子有錯處,可是多大的罪過能拉他下位呢?
裡通外國?不能,太子是大夏名正言順繼承人,何須走這個彎路。德行有虧?除非忤逆或者無後,其他都說不上德行有虧。不學無術?顯然太子並不是。
所以,挖空心思,都要找到太子的錯處,太子並非無懈可擊,其生母先皇后就是他的弱點和大秘密,另外,太子還有一個弱點,就是痴性,比如明知不可為而反覆為之的——對錦華的痴纏,這就是可以利用的,已經屢試不爽了,太子妃早就因妒而折騰的東宮終日不寧了。
對付一個天命早成的太子就已經這麼難了,要知道睿王還有五個弟弟三個皇叔,沒有善茬,且大夏的皇子,除了太子,手中的權利只有朝堂行政,並無兵權,睿王面對的那是比登天還要難得事兒。
因此,睿王要借兵借勢,所以,應允對方的,自然要多很多。當然,對賭的風險越高回報就越高。
而這三……即是強大的關隴門閥勢力,
關隴門閥勢力,是一股極其難得的勢力,無論何方欲奪嫡,都是拉攏的方向。既然難得,就不是草草幾個字就能簡簡單單說的清楚的。
它是個龐大的望族體系,這些望族,幾百乃至上千年來,無論朝代如何更迭,都不會倒下,而且眾多望族之間,勢力盤根錯節,甚至牽一髮而動全身,朝代更迭中,天家既依仗這龐大的勢力,有再不停的打壓這些勢力。
所謂國運昌,則門閥隱,所謂國運衰,則門閥盛。朝代如何更迭,關隴門閥每個家族裡,都會有累世不變功勳加身,且世代都有人丁入朝為官。
門閥望族之所以千年不倒,一是家底殷實,再者就是歷朝歷代,建國輔政都需要這股雄厚的政治力量。所以他們能常立不倒。
當然,這些門閥勢力,也是相互扶持和依存的,他們彼此之間,更互通有無,連同一氣,就像堅實的堡壘。
不過,凡事都是雙刃劍,他們過於巨大了,也成了歷朝歷代,天家的眼中釘肉中刺。所以每個朝代都是朝依仗,到後期逐步削弱他們。
關隴門閥自然也有他們的自知之明,每遇朝廷忌憚,就會主動自斷臂膀,捨去一些自身的利益,退出朝堂,隱匿山野,讓朝廷放心,掩藏鋒芒。有句成語“鳥盡弓藏”,用在門閥身上也頗為恰當。
在睿王的利益集團裡,唯獨這股勢力最為稀缺和難得,他拉攏七皇子靖臻也有此意,因為麟王靖臻背後的母族便是門閥世族,且是強大的盧氏。
當然,睿王也不會在這一棵樹上吊死,在他的視野範圍內,本來還有一個人,也是他曾經唯一產生過一絲絲愛意的人,那就是琅琊王氏的王貞兒,如今的太子側妃。
要說王貞兒,那是最令睿王扼腕的一個女子,王氏不但家室背景殷實,性格也直率討喜,睿王自己是個城府極深沉的人,面對率真的王氏時,難得的安逸舒適之感,但是卻拗不過上天的安排。
如果當時,在王貞兒太子側妃身份未定,太后態度曖昧之時,他即討要了王氏,如今空也是人、勢兩得了,所以,一段時間裡,睿王都對這件事情耿耿於懷。特別是,太子婚後,與王氏的和睦和諧,更令睿王記恨太子,當然,這也成了他對奪嫡勢在必行的一個助推。
睿王也在私下裡物色一個門閥勢力,或結盟或婚配,多管齊下,只為求得這一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