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區門口到租住的那幢樓並沒有多長的路程。
各有心事的二人雖然走的不算快。
但還是沒多久就回到了出租屋。
陳軒掏出鑰匙,同時轉身跟林薔打了聲招呼。
而後就擰開門鎖,回到了這個他住了四年的小窩。
當房門被關上,林薔站在更高兩級的臺階上默默凝視著。
就這麼站了半分鐘她才返身朝著樓上走去。
坐在屋內的椅子上,陳軒拿出手機,決定給父母也通通氣。
他把公司的執照和各類手續都拍了下來,直接從微信上發過去。
這樣足以證明他是真的在搞事業。
自從前段時間他說要創業以來,陳父陳母老兩口就很識趣的沒有像往常那樣“打擾”他了。
其實父母都有一種情節,即便孩子已經長大,可以獨立處事。
但在他們心中依然難以割捨掉那份掛念。
實際上步入社會之後,誰又能確保每天至少和父母通一次電話或影片呢?
能常回家看看就已是難得了。
此前上班的時候,陳軒和父母的聯絡還算密切。
對於這個獨自飄泊在大城市的孩子,父母很難放下心來。
而身為普通家庭,他們又沒有能力為陳軒鋪設好未來的路。
當聽到他離職之後,老兩口還是比較著急的。
正絞盡腦汁打算在家鄉當地找找門路的時候,又聽到了陳軒要創業的決定。
自那以後老兩口才驀然反應過來。
也許他們該讓孩子勇敢的闖一闖了,而不是每天隔著螢幕噓寒問暖,成為孩子前進的絆腳石。
這種心態的改變是一種為人父母都會有的蛻變。
除了看到火場救人訊息的那幾天,陳父陳母發來的急切資訊外。
這段時間他的父母已很少再聯絡他了。
說實話,需要操心兩個世界的陳軒還真沒有膝下承歡盡孝道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