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窯才能放下水缸這種大物件,燃料使用木炭,溫度需要高些,所燒陶器才更緊密結實,不容易漏水。
準備好材料,方長用腳輕轉輪盤,赤手將黃泥放在上面拉胚。
隨著輪盤旋轉,缸體從下至上,逐漸成型。它齊腰高,口徑兩尺餘,用前世度量來說,約有半米,大小還算適中。
晾乾過程中還需使用木板輕拍,使表面緻密。
當方長工作時候,崖上石環邊劉阿牛,以及崖邊樹上傻雕,俱都好奇地看著方長,在他們視線中,方長來回穿梭忙碌,摶土製了個器物。
對於此物,那雕不明所以,看了段時間就扭頭飛走,尋材料做窩,而阿牛是人間出身,認得這是個缸——
“方仙長做缸是為什麼?”
阿牛大如銅鈴的眼睛中,滿是疑惑。
待徹底晾乾,澆好釉料時,已經是多天後。方長開窯生火,將缸輕輕放進去封閉,接著手拉風箱煅燒。
淡淡煙霧開始升騰,混著山間雲霧,讓這仙棲崖更顯隱約。
直到過了四五個時辰,他才鬆開把手,停止鼓風,也不再新增燃料。
拆下窯爐邊風箱放回工棚,方長去烹飪餐食,用過這頓板栗燉山雞,他燒開水泡了一大罐茶,而後靠在躺椅上,用粗瓷碗端著喝。
他拿起《地理山川雜記》,喝著茶,藉著天光,邊閱讀參悟,邊等待窯爐徹底冷卻。
在開窯前,方長就知道自己這次成了。
“這次竟然挺順利。”
對於首次就成功,他也有些意外,之前從來沒有燒製過這麼大的陶器,這次方長本來做好了失敗幾回的準備,以不斷總結經驗再繼續,反正自己有的是時間,慢慢來就好。
沒想到單次便成。
想了想,應該是幾個原因共同作用:
首先是這次原料選的好,又過了細篩,黃泥均勻一致,不易開裂;而後是晾曬充分,乾的透徹,澆上釉料後也進行了晾乾才入窯;最後是這為冶銅所制風箱和窯爐,讓這些木炭燃料,燃燒均勻充分、溫度高、火力旺,方才有了這次成功。
方長將這淡青色水缸端起,仔細檢查了遍,它周身上下平整密實,沒有裂縫。
水缸將被放在廚房中,用於儲水。
“唔,還缺個水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