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言情小說>今夜請你入夢來> 第十三章 燒香拜佛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十三章 燒香拜佛 (2 / 3)

老黑看著達達:“想不想去?要在外面住一晚上你行嗎?”

“行的,我跟我媽說一聲就行了,她對你的臉色已經好多了。你沒發現嗎?”

“那行,小天打個電話給阿光,看他去不去,叫人把公司的小巴開過來,全部人坐一輛車,達達,給電話你哥,看他和你嫂子去不去。把這身衣服給我換了,你穿成這樣到那種地方,你不是給我惹禍嗎。快去,不準噘嘴巴,噘嘴巴也沒用......美人計也沒用......快去!”達達被拍了一下屁股。

大部隊浩浩蕩蕩地出發了,就是老三在看到司韻的行李時說你這是要去玩還是要上劇組呀。

第二天在去老子山的路上,路上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的。在山腳下,已經停滿了各種車輛,寶馬,賓士就不用說了,達達甚至還發現了賓士和瑪莎,就象萬國會一樣。

到了山上,已經人滿為患,人頭聳動了。因為已經聯絡好了,有師傅把大家都領到接待室,接待室很大,很氣派,是一座四層小樓,大概有60間房間的樣子。接待的師傅說最上面一層是僧房。老黑跟達達說這個廟很有錢,說不定下面的賓士就是主持的,達達偷笑不已。

主持過來了,老二還沒介紹,主持徑直走到老黑的前面:“你是人中龍。”老黑笑笑,彼此介紹了一下。

原來主持法名叫元覺,從小就被老主持收養,12歲就剃度了。曾經到北普陀山跟隨全國有名的釋通大法師研習佛法,是名得道高僧,今年都70歲了,看起來就50歲的樣子,長得就象個菩薩,看得出修為很高。老主持已經坐化了,舍利子就供奉在正大殿上。達達立刻肅然起敬。原來的廟宇很小,就一個大殿,元覺做了主持以後,逐漸發展成了今天這個規模。現在山上有5個大殿,今天就是最新建造的大殿裡的菩薩塑金身。

老黑對元覺說:“大師,這是我們捐給廟裡的香火。”

小天上前把裝有20萬現金的箱子開啟放在了茶幾上。元覺說多謝施主,菩薩會保佑你們。元覺蓋上交給了剛才接待他們的師傅:“放到保險櫃裡。”達達不動聲色,心想現在的廟宇都與時俱進了。

主持陪著大家說話,他看著劉中和李藝說:“施主有孕了。”

劉中和李藝面面相覷。“你們不信,回去以後可以去醫院查查。應該是個男孩。”

達達對主持微笑了一下,主持對達達說:“施主,你有一顆玲瓏心,讓我摸摸你的頭吧。”達達走過去,達達感覺大師的手很軟,沒有那種粗糙感。

達達很高興,也很真誠地對大師說:“大師,你還能跟我在說說嗎?”

大師笑笑:“我們的生活點滴,生活種種,都是我們的因緣。現在的生活是過去生活的果將來生活的因。四周的環境其實是心的延伸與發展。當心清澈柔軟,身邊就能相應和諧,心淨則人淨,心淨對著心說,人也就清淨了。”

“大師,我也看過一些佛教的書籍,很多地方不明白,您覺得到底應該怎樣學佛?或者說我們應該從佛教中得到什麼?”

“學佛如果依感性而存在,是一種寄託;依迷信而存在,是一種崇拜。這兩種都不叫做學佛。只是世俗人的無常觀念,真正的佛法要理性地覺悟真理。在日常生活中,最能看出學佛學到什麼佛法好是廣結善緣。學佛不開悟即累贅的生活。人生需要接受兩種事實---摧殘與溫馨,學佛即可平衡兩者。”

“家族的團圓是不容易的,人生的團圓更是艱難。雖然人人都期待有一個圓滿的人生,花費許多的時間籌備,用豐盈的心情來期待,遺憾的是,有許多因緣無法策劃,籌備與完成。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達達繼續問。

“世間的事總是做不完,煩不完,一直到死,我們都沒有停止下來。所以我們應該忙開悟,忙解脫心性。工作不管如何辛苦,都要提醒自己是修行人。做事可以看到自己的包容性,圓融,福德因緣,這同時也是在累積我們的智慧財産。在生活中訓練自己量大,在工作中訓練自己圓融,轉化有相,有為的想法。我們為了求全,於是多所責備。如果我們隨順因緣,不求責備,就會發現,縱使不能團圓,只要有明月,就安慰了我們的心;或者即使沒有月亮,只要珍惜人間的因緣,就了無遺憾了。”

達達:“佛經上說,在生中,一切善意的言行舉止,俱是修行。所謂做中學,做中修,唯有身體力行,才能進入如來之家。可是,有時候,我們的善意卻把我們自己害了......”

大師:“慈悲就是指替別人想,是福報的泉源。付出與關懷皆是福報。入世是慈悲,出世是智慧,皆在生活裡發生。入世把慈悲心做好。出世把智慧發出來。慈悲心大,神通就大,神通即無礙的果報。慈悲是一種整合力。能量,包容,快樂,慈悲是一種報化作用,報化是果報。感受的東西,使您受用的東西就是報化。慈悲心大,報化的作用廣,可盡虛空遍法界。慈悲是從包容的寬廣度來感受菩薩的無生法忍。以終生命為己命,忘我的去做。付出的那份愛心即非常的高階。慈悲心是一生的原動力。有此原動力,一生沒有一件事不成功。慈悲心像錢,人見人愛。行善一定要表現出來,舉心動唸的善就會帶給你如意。同樣的,舉心動唸的惡也會讓你感到不順利。一顆種子可以長出一大串的穗粒,所以不要因善小而不為。舉心動念都是佈施,小布施一樣有大福報。救心不管貧富皆能令心安定。救急,救貧中也讓他們有佛法的教育。行善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別人,因為怎麼做就怎麼收成。”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