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貫的這個想法並不是來燕京之後才想出來的——之前,他與馬擴談話時,就已形成這個想法了。
因為河北平原一馬平川,無險關可以據守,所以宋朝自建國以來,為防遼軍南下,在河北邊防線上採取了很多防禦措施。
例如,大規模種植榆樹柳樹構成防禦樹林,開挖塘濼修建“水上長城”,加強河北城池建設構築城池防禦體系等等。
這些措施,應該說對鞏固宋朝北部邊防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澶淵之盟以後,宋遼兩國化干戈為玉帛,一百多年間和平友好無戰事,邊境之人不識兵械,甚至有許多士兵都不會騎馬了,河北邊防雖貌似存在,但無論是戰略設施還是防禦體系,皆已逐漸廢弛。
童貫對河北的軍政情況其實是有所瞭解的。
公平的說,從宣和四年春天童貫率軍來到河北巡邊開始,直到宣和五年七月童貫致仕,童貫一直在努力經營河北軍務。
一年後即宣和六年九月,譚稹被撤職,童貫又重新擔任河北河東宣撫使,他繼續經營大宋的北方防務。
童貫將燕山地區看作是第一道防線,將四軍事總管看作是第二道防線,而黃河則是第三道天然防線。
童貫以為,透過這樣加強部署,河北防線應該是固若金湯……
……
重新布好防禦設施之後,童貫才回京,然後向趙佶彙報說:郭藥師練兵有術,力能抗擄,忠義可嘉,絕無異圖。
同時,領樞密院事的蔡攸也因為對郭藥師印象不錯,而向趙佶保證:郭藥師絕對沒有問題,大可放心使用。
趙佶這才打消了對郭藥師的疑慮。
趙佶後來又接到一些奏報,說郭藥師與金人私下有所接觸,提醒趙佶要引起注意。
可趙佶對於這些奏報,全都不予重視,擱置一邊。
……
白時中、李邦彥和蔡攸聯合起來擠兌蔡絛的目的,是用蔡絛來逼蔡京讓出宰相之位,他們希望蔡京能自動辭職。
可蔡絛被勒令停職了之後,可能是蔡京太留戀宰相這個位置了,也可能是執政經驗豐富的蔡京太想要靠他自己的力量挽救大宋了,總之,蔡京根本就不提主動請辭一事,依舊厚著臉皮賴在宰相之位。
趙佶對蔡京遲遲不肯上表交權,也有些不滿,他覺得不能再這樣等下去了。
宣和七年四月,童貫剛從燕京回朝,趙佶便命童貫與蔡攸一起去蔡京家,令蔡京上章謝事。
這天,童貫與蔡攸來到太師府邸說明來意,蔡京連忙置酒招待,酒宴剛開始蔡京便哭著說:“上何不容京數年?當有相讒譖者?”
童貫回答說:“不知也。”
蔡京又說:“京衰老宜去,而不忍遽乞身,以上恩未報,此心二公所知也!”
左右之人聞聽蔡京連兒子蔡攸也尊稱為“公”,皆竊笑。
雖然蔡京為了繼續當宰相,都管他自己的兒子叫“公”了,但這仍然不能改變趙佶罷免蔡京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