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府,李諒祚的行宮內。
這一段時間李諒祚可以說輕鬆多了,對宋的戰局基本上已經落下了帷幕,在李諒祚的策劃下夏軍已經利於了不敗之地,而且這段時間夏軍各部進展神速,如今關中各地的城池以及全部落入到了夏軍的掌控之中。
“稟陛下,卓公公回來了,已經進城了。”一名傳令兵來到李諒祚的面前稟報道。
李諒祚興奮的說道:“快宣其入宮。”
小卓子一路小跑的來到李諒祚的面前說道:“奴才參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快起來,跟朕說說收穫如何?”
“稟陛下,此次奴才在渭橋倉共繳獲宋軍糧草兩千五百七十三萬石,這些糧草分別儲藏在三千多口糧窖當中,每個糧窖存糧在八千萬石左右,其餘的兵器、盔甲、床弩、箭支、攻城器械多的都數不清了,奴才返回之前已經命人一一登記造冊……”小卓子向李諒祚稟報道。
儘管李諒祚已經做好了心裡準備,知道此戰收穫巨大,可是沒想到會如此巨大,兩千五百多萬石糧草堆在一塊,有了這些糧草足夠解決大夏帝國的糧食危機了,現如今渭橋倉所儲存的糧草比當年大隋王朝修建的洛口倉所儲存的糧草還要多,更何況這裡還有數以百萬計的兵器、盔甲、床弩、箭支,這些物資足夠李諒祚武裝百萬大軍了。
而這些對於宋軍來說就是九牛一毛,別忘了宋軍的西征軍可是已經擴充至八十萬大軍了,而且還有兩百多萬名後勤人員,這些人可都是壯丁,大宋為了滅亡大夏帝國光前線人力就投入了三百萬,按戰爭時期的消耗,這些糧草也僅僅只是夠前線三個月消耗的,在歷代王朝之中,也只有大宋帝國有足夠的財富武裝這麼多的軍隊,發動如此驚人的戰爭。
“幸虧老子技高一籌,否則大夏帝國恐怕已經不復存在了。”李諒祚感慨的說道;“小卓子,你知道宋軍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嗎?”
“宋軍缺乏騎兵,靈活性差……”
“這只是最微不足道的一方面,宋軍失敗的關鍵在於制度,大宋帝國在立國之初宋太祖趙匡胤就指定了‘重文輕武’的國策,因此宋軍絕大部分將領都是文官出身,對兵事根本就不瞭解,帶兵打仗甚至還要看著陣圖擺兵佈陣,這樣的軍隊焉能不敗。”
“陛下的意思是,宋太祖的國策指定錯了?”小卓子向李諒祚問道。
“宋太祖的國策沒有錯,錯了的是後世的這宋室皇帝,大宋立國到今天已經將近百年了,如今的天下早已經發生了驚天之變,當年宋太祖時期的國策自然也就行不通了;大宋立國支援,當時的天下正值五代十國的末期,天下各處動盪不安,短短的五十餘年中原王朝竟然就更替了五個王朝,稱帝稱王者數十人,天下皇帝走馬燈一樣的換;
在那個時代手裡有兵權就是老大,武將的權利過大,因此宋太祖選擇了用文官來遏制武將的軍權,如此宋太祖才能夠統一中原結束亂世;但是這項國策放在今天已經不管用了,如今的大宋文官的權利已經超過了武官,大宋因此才能夠繁榮昌盛,但是宋軍因為缺乏武將而面臨著十分尷尬的地位,宋軍的兵員戰鬥力不弱,但是你讓一隻羊來帶領一群獅子,怎麼可能打得過一頭獅子帶領的一群羊呢!
朕如果是趙頊的話,這個時候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更改國策,提高武將的地位,然後在依靠強大的國力編練一直鐵軍,道那是橫掃天下簡直如秋風掃落葉,我大夏帝國和遼國都將難逃滅亡的命運啊!”
李諒祚這短短的幾句話說出了宋軍不堪一擊的原因,大宋文風昌盛、市井繁榮,造成的是百姓安居樂業,官員奢靡成風,在這的情況下大宋的百姓根本就不希望打仗,只希望能夠老老實實的過自己的小日子,根本沒有什麼危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