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最終是力排眾議,堅決要兩面作戰,他相信,秦國和魏國在他的大軍面前,將會不堪一擊。→八→八→讀→書,.↓.o≥
袁紹的大致部署是這樣的,他親自領八萬兵馬南下,打擊曹操。袁紹的這一次算是御駕親征,為何他如此重視魏國,其實原因也很簡單,魏國佔據三個州郡,並且都比較富庶,實力比較強大,至少袁紹是這樣想的,對於強大的敵人,當然要他袁本初親自出馬才能擺平。
袁紹親自帶著八萬兵馬,再加上前方許攸的兩萬兵馬,以及無數情報部隊,加起來就有整整十萬餘人。
至於說秦國那邊也絕不能閒著,他相信他大將鞠義的水平,不過鞠義在前線就只有那麼三萬兵馬,所以說袁紹直接出動九萬兵馬,一次性將鞠義的部隊變到十二萬。
袁紹此番可謂是一次性出動二十多萬大軍,已經是傾全國之力,雖說有許多大臣對此都是擔憂不已,但有許多人的心情都是無比的激動的,二十萬大軍,毫無疑問袁紹是要一戰定乾坤,若是這次趙國贏了,毫無疑問,結束這亂世的終究會是趙國,其他的都只是一些小諸侯而已。
袁紹的這手筆夠大,對此曹操和曹性都非常無奈,既然袁紹都把他最終家底拿出來了,曹性和曹操也就只能御駕親征,如此一來,才對得起別人袁紹的看重。
此刻魏國的曹操,心中也是無比的苦惱,徐州才剛剛平定沒多久,百廢待興,並且他曹操在徐州的聲望還有待恢復,反正徐州百姓,並不全是支援他曹操的。
曹操想要臨時募兵,也只能從兗州和青州兩個地方募兵,因此最終曹操是湊齊了七萬兵馬北上抗擊袁紹。
曹操和袁紹兩軍相對於黃河,按照道理來說,曹操的兵馬即便是少一點,但也沒有少多少,面對袁紹他還是應該有一戰之力的,不過剛剛開戰,袁紹就打了曹操一個措手不及。
兩軍對陣於平原,在這個地方沒有什麼奇謀妙計可言,有的只是兩軍無盡的喊殺聲。
曹操以夏侯淵為先鋒,準備先行破敵,然而夏侯淵剛剛衝到前方,袁紹那邊卻有了大動作,只見袁紹計程車兵依舊是待在原地動也不動,帶夏侯淵的大軍稍微靠近一些之時。趙國計程車兵直接分列成兩排,露出一個巨大的空地,在那個空地上,什麼投石機床弩應有盡有。
張合高攬站在隊伍的最前方,看著正在衝鋒的曹軍,一個個都是嚇得臉色鉅變,他們二人的臉上露出了一個笑容,隨後一揮手,無數根弩箭射向了曹操大軍。
面對這些有利的攻城器械,夏侯淵根本無力阻擋,只能暫時退回中軍。曹操的軍營中有謀士建議,既然他袁紹把這些東西都搬出來了,那麼他們也絕不能示弱,不如也把曹操的那些攻城器械搬出來,和他袁紹對射。
曹操採納了這個計策,不過到後面曹操才發現出這個出計的人,沒有考慮到客觀因素。℃∮八℃∮八℃∮讀℃∮書,.⌒.o≈雖說像曹性研究出來的那一系列攻城器械,趙國和魏國兩個大國都擁有,但是別人袁紹兵精良足,三個州郡都被他處理的很好。
因此袁紹面對曹操,根本不需要士兵費多大的力氣衝鋒,只需要站在遠處不停的放箭就是了,似乎,他袁本初的箭矢,就是用不完的一般。
曹操的大軍,甚至連袁紹的中軍都無法靠近,許多士卒就已經倒在了這無數箭雨之下。
其實這也不能怪他曹操指揮無方,首先是因為別人袁紹的確非常有錢,算得上是最有錢的君主之一,畢竟他有大量的世家支援。
其次別人袁紹這一次是先發制人,在打仗之前,袁紹肯定也是做了充分的準備,什麼東西都準備好了,才對你曹操宣戰,這是一個將領的基本素質,所以說曹操也是被動應戰,一時間被打的措手不及,狼狽不堪。
最為致命的一點就是,許攸的情報部隊許攸的情報部隊,如今已經非常完善,甚至在前些時候,許攸趁著魏國邊境大亂,派出了不少趙國的奸細,冒充流民,以此來混進魏國。進而打探魏國的情報。
隨後這些進入魏國的奸細,他們又用密碼本那種東西來傳遞資訊,即便是郭嘉的鬼卒將這些奸細抓到了,但是從他們手中那些亂七八糟的數字上,根本看不出什麼啊,所以這又是曹操的第二個失誤,種種原因加在一起,戰局的天平瞬間傾斜,毫無疑問,袁紹那邊才是佔大頭的。
曹操沒辦法,只好把所有的軍隊都堆積到前方,阻擊袁紹大軍的前行,雖說曹操的這一系列舉動,的確是起到了那麼一點主機的效果,但是不管怎麼說,因為袁紹的部隊實在是太強悍,所以他們依然在緩緩推進。曹操的這種方法治標不治本。
曹操一連和袁紹打了兩個月的時間,在此期間曹操一直都是處於弱勢,不過兩個月後,曹操也開始了他的反擊計劃。
一封密報送到了袁紹的手上,袁紹開啟一看,不由得眼睛瞪大,站在下面的郭圖逢紀等人,看到這一幕,都是有些好奇的將眼神望向了袁紹。袁紹直接將這封信交給了他手下的那些謀士,讓他們一一觀看,當郭圖逢紀看完這封信之後,也是大感驚訝。
不過也就在郭圖逢紀即將說話之時,沮授卻是立馬站了出來,隨後向袁紹拱手說道:“大王,這完全就是在汙衊,這是曹操他們的離間計,還請你千萬不要上當啊!”
袁紹在聽完這話之後,又看了看手上的那一封密信,突然哈哈大笑,只見他將那封密信直接扔入了火堆中,隨後看著沮授等人說道。
“這曹操莫不是真的到了黔驢技窮的時候,他手下的那些鬼卒做事的手法,未免也太遜色了一點,竟然汙衊許攸有zàofǎn之心,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