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後,秦軍順利接收瓦多城、薩拉城。
薩拉王、瓦拉王按照之前的談判條件,解散了王國的所有軍隊。
秦軍接管瓦多城、薩拉城,標誌著瓦多王國和薩拉王國的滅亡,標誌著秦軍在美洲大陸的壯大和騰飛。
前往美洲,半月不到,救少昊,滅三國,這也充分的向這片陸地上的一切勢力,展示了大秦的強大和不容侵犯!
秦軍接收瓦多城、薩拉城後,秦始皇嬴政並未就此停歇,而是立即釋出了一系列的政令,佈局大秦在美洲大陸的統治格局。
首先,就是郡縣制。
將高山城,設為南昊郡;薩拉城,設為北昊郡;瓦多城,設為西昊郡。
如此,少昊周圍三國,便成了大秦在美洲的三個郡。
而三郡的中心,少昊城,則設為少昊州。
之所以暫時不設行省,是因為在嬴政和李陽的規劃中,美洲整塊大陸將來要設多個州,州下面才是行省,也就是說,州,大於行省。
比如,將來會在南美設定一個州,在北美設定兩個州,加上少昊州,一共就是三個州。
這是一個大的佈局,畢竟,嬴政的理想是要讓美洲大陸自古以來就成為大秦的疆土。
郡縣制,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有利於將部族群居(部落)分化拆散,改而劃分成一個個鄉、亭為單位,削弱部族為單位的影響。
為了更好的削弱部族影響力,嬴政除了設郡縣制,還將薩拉族與瓦多族拆散,分別安置於南昊郡、北昊郡、西昊郡。
郡縣制所需的郡、縣、鄉、亭四級官員,則由秦軍當中抽選部分人才,搭配少昊官員,一起出任。
同時,嬴政還徵召組編郡兵,負責各郡治安,也就是所謂的警察部隊。
當然,郡兵的組建,自然是以少昊人為主。
薩拉族與瓦多族,這兩族土著,則是半奴隸身份,除了開墾耕種之外,還需服徭役,承擔修建郡、縣、鄉、亭的任務。
除了郡縣制的設定和實施,為了更好的將剛剛回歸的殷商部族,融合到華夏民族當中,讓他們更具有民族歸屬感,嬴政還立即在少昊推行了義務教育。
讓每一個少昊孩孩童接受統一的義務教育,也是大秦在少昊長久立足的基礎。
統一意識,統一思想,讓脫離華夏長達千年之久的殷商人,接受思想教育,重新將華夏民族根深地固化,不僅眼下,乃至長遠來看都是很有必要。
少昊的義務教育教科書,是從大秦帶過去的,其課本內容,自然也是一樣的。
比如:“我是秦國人,我愛自己的祖國。”、“咸陽城是我們的國都,華夏是我們的民族。”、“我們有著共同的祖先,身上流著同樣的血,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我是秦國人,黃土高原是我的胸脯,黃土高原是我沸騰的血液,長城是我揚起的手臂,泰山是我站立的腳跟。”……等等諸如此類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