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真的佩服李陽的聰明才智,一條簡簡單單的計策,匈奴的長處就變得蕩然無存了。
原本行動自如的遊牧民族,是戰是逃,主動權全在他們自己的手中,可是在李陽的這條妙計之下,轉瞬之間,他們就徹底的變成了被動。
在戰場上,主動與被動的轉換,這對常年與匈奴交戰的這些長城大營將領來說,可是意義十分的重大。
要知道,以往與匈奴的交戰,交戰的主動權,皆在匈奴的手裡。
我方長途奔襲草原,尋找匈奴主力,本來就十分的不易。
可是,就算如此,每每尋覓到了他們的主力,但是能否與他們的主力決戰,主動權也不在我方的手裡。因為,他們沒有城池,不像當初的六國征戰那樣,你不戰,我方便會主動攻城。而在草原上,天高任鳥飛,海闊任魚遊,只要是戰機於匈奴他們不利,他們的主力便會在這廣闊的草原上逃竄,而我方只能驅趕。
反之,如果匈奴主力願意決戰,那麼戰場的形勢必是於匈奴有利。
總之,我方與匈奴長年的征戰當中,我方永遠都是被動的。
這直接導致了兩個無奈的結果,一是隻可驅,不可滅。二是,無法像征戰六國與征戰百越那樣,可以靠透過佔領土地,而統一他們。
畢竟,就算你把他們暫時趕出了草原,但是大秦卻沒有那麼多的軍隊,去鎮守這無力的草原,所以草原依舊還是會變成他們的馳騁的天地。
而如今,李陽的計策,就恰恰的改變了這一無奈的局面。
完全是反其道而行。
不為尋找其主力,更不為殺敵,只為了搶奪他們的畜產,因為在冬季,匈奴失去了畜產,就等於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
這樣一來,我軍只要準備好主力,等著他們來決戰便行了。
李陽的計策,可以說是硬生生的將敵我兩方,完全對調了。以前是我方想尋他們決戰,現今,換成是他們想尋我方決戰。
想到這裡,王離等人簡直要高興到跳起來。
同時,他們心裡也在想,難道這位國政院的院長大人,真的是個擁有通天之智的神通人物?
在這一刻,大家都對李陽這個人,刮目相看了起來。
沒辦法,對於李陽這個人,大秦境內,那是傳聞眾多啊,褒貶不一。
而在軍中,也是流傳著大致兩種說法。
一種是說,李陽這個人輕狂自大,裝逼吹牛,囂張至極,乃一狂徒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