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電話拿過來後,張青山將命令一條條地下達後,又特意囑咐寶玉,一定要確保電話通訊的同時,通訊派必須要隨時做好派人去傳令的準備。
這次,張青山他們從白天小鬼子那麼凌厲的炮火攻擊,卻僅僅只是派出小股步兵進行試探性的進攻中,就分析出,今夜,小鬼子必然會大舉進攻,甚至很可能會一戰定勝負。
針對這一點,張青山他們商量出來的戰術自然也很有針對性。
實力相對儲存完好的二營,分成三個組,二營四連防禦東南方向,三連防守西南方向,正面的防禦則交給二連。作為二營當中戰鬥力最強的一連,則作為機動部隊,隨時增援,填補空缺。
之所以張青山和田國忠都能第一時間判斷出小鬼子這是在聲東擊西,不為別的,就因為地理優劣:西南面的防禦離這裡最遠,以小鬼子的狂妄,不太會做出捨近求遠的戰術,因為這樣做沒有意義,反倒是會打草驚蛇,就算他們拿下三連的防禦陣地,也必然會讓突擊團早早地就做出戰術調整,對此做出層層防禦。
東南方向防禦的四連,地理位置雖然比西南面的要近得多,可是,那片防禦地區的建築,相對來說是儲存還算完好的,有利於防守。而對小鬼子來說,那麼多殘垣斷壁,就算他們坦克或者裝甲車開道,也會被艱難的路途給拖住時間,所以也不可取。
那就只剩下正面進攻,也就是從二連防禦的南面進攻才是最可取的辦法:這一面,不僅位於主街,是炮彈重點照顧的地方,這就導致了兩邊的建築絕大部分都被摧毀,少了些殘垣斷壁,就少了很多伏擊的可能性,從而為小鬼子在進攻路上的安全得到了一定的保證。而主街的存在,又有利於兵力的鋪展開來……所以,無論從哪種情況來看,小鬼子十有八九隻會從這裡進攻。
當然,實際上小鬼子從哪裡進攻都無所謂,因為突擊團這次本來就沒有采取堅決反擊的戰術,而是想做成一個區域性包圍圈,等把小鬼子引進來後,對沖進來的小鬼子予以殲滅,然後再從容撤退。
如此一來,就導致這些都只是表面防禦的,因為真正的殺招就是被打殘卻又急於報仇的一營和二營為輔,被抽調出一個連的五營為主。他們三方將形成一個區域性的包圍圈。
更重要的是這個包圍圈可以隨時隨地形成,也可以隨時隨地撤銷,屬於運動中的包圍圈……要新城這樣的戰術,首先就是要必須確定小鬼子的主力會從哪個方向進來,才能及時而快速的做好伏擊圈。第二就是戰鬥空間不能太大,太大的話,會在時間方面來不及,從而就會偷雞不成蝕把米,反倒是形成了被動的局面。最後一點,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大家都要有與敵決一死戰的決心,要知道,小鬼子不僅人數多,裝備儘量,更重要的是,這個包圍圈不僅要守得住,還得在最短時間內將包圍圈內的小鬼子幹掉,而這,就要求阻擊小鬼子援兵的隊伍必燃會打的格外艱苦卓絕,甚至有全連全軍覆沒的風險。
就如張青山在電話中所說的那樣“二連和一連,打到最後哪怕只剩下一個人,也必須要繼續打下去!”——小鬼子從正面進攻的話,那麼,等小鬼子前鋒進入包圍圈後,二營一連和二連就會繞道到原來的陣地上,一左一右,如兩把鉗子,不僅要將小鬼子的部隊懶腰切斷,還得將其阻擊到包圍圈內的小鬼子都被消滅了為止,又或者接到撤退的命令。
三者,缺一不可!
“老張,我還是覺得,應該把民兵留下來一部分,這樣可以確保萬無一失。”
“不用,這個時候,機動性最重要,服從也不能欠缺,民兵在這兩方面,還是有所欠缺。”
田國忠想了想,內心雖然隱隱覺得有點可惜,可聽張青山堅決的語氣,他也只得作罷。
倒是張青山,如磐石一樣站在那裡,面對正前方,雙目炯炯有神地看著遠處的夜色,如同在期待什麼,也好像肯定著什麼?如此堅定,如此不易,讓人不由得有點肅然起敬。
倒是參謀們,既擔心四連那邊的戰鬥,也不忘好奇於張青山和參謀長田國忠這樣的推測到底準不準確。一時間,還頗有點顧此失彼的感覺,但這就是大家現在的複雜心情。
很快,四連那邊就開始吃力起來。
根據四連的報告,不僅有大批小鬼子在對他們越來越瘋狂的進攻,同時,還有無數的炮彈落在他們的陣地上,讓四連處於十分被動的境地。偏偏又因為這份作戰計劃,四連又得不到任何的補充,尤其是兵員上的增援,就只能靠他們這一百多號人硬抗著。
這樣一來,別說那些參謀們了,就連田國忠都有點懷疑自己和張青山先前的判斷:難道小鬼子是假戲真做,就認定了要從四連的陣地上強行突破,然後大舉進攻?
當他把這個疑問丟給張青山的時候,卻怎麼也沒想到,一向講究戰術靈活運用的張青山,這次是認定了小鬼子會從中路正面大舉進攻。
張青山給出的理由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