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業錢等舊錢要花完了沒有?”
定下了新的貨幣發行政策,楊侗問向楊師道、凌敬。早在當年說錢不值錢的時候,楊侗早為發行新錢做了五手準備:
一、統計統一涿郡倉、黎陽倉、潞水倉、臨朔宮倉城、臨渝宮倉城、北平倉、通定鎮倉、晉陽宮倉城等倉銅錢,分揀出分量重、十成銅的開皇五銖;
二、拿開皇五銖、白銀給將士、官員、老師、工人發工資,透過收稅等手段回收境內劣幣;
三、除正宗開皇五銖以外,禁來一切錢幣入冀州;
四、精益求精完善鑄錢工藝,把超過境內經濟的多餘的開皇五銖熔化成銅,重新鑄造新幣;
四、將大業錢等劣幣,統一放在黎陽倉;
五、商部組建‘民間’商隊,拿大業錢等劣幣去中原、關中、江南、巴蜀換取實物。
“殿下,由於存在劣幣多、商隊少、銅錢重、不斷回收劣幣等問題,消耗量非常少,十成頂多用去了一成。”
“我也知道世間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的確有些讓你為難了,這樣吧。”
楊侗想了一想,又笑道:“我們的劣幣多,人少,花費得慢。但換一種方式就好辦了。”
“換一種方式?”
“第一、放寬採購範圍,只要有渠道,鐵錠、銅錠、糧食、油鹽、布匹、絲綢、木材、香料、牲口、珍珠等物都可以買。”
眾官員大眼瞪小眼,他們明白楊侗的意思了,時至今日,各大諸侯都在使用現在的貨幣,除了北隋不準劣幣入境以外,別人都沒有禁止商貿往來,沒有禁止劣幣。而楊侗這麼做,無非就是用劣幣去掏空各大諸侯的家底。
房玄齡笑道:“現在都沒人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建議開始時不碰鐵錠、銅錠、糧食這三大戰略物資,這些東西太敏感,容易被人察覺、禁止,可以先從布匹、綢緞、牲畜、藥材、木材、筆墨紙硯這些東西入手,而且也不要大規模採購,把商隊打散,這樣就不容易被發現,說不定各大諸侯還很高興。對於他們來說,貿易繁榮、商稅大增,錢財滾滾而來,等劣幣花得差不多了,再集中力量買銅鐵糧食,管他們會不會天塌下來呢。”
楊恭仁重重點頭,卻又說道:“玄齡之法子不錯,但劣幣多、商隊少的問題還是存在。”
楊侗道:“放寬採購範圍是第一種辦法,第二、派精幹人員聯絡各地大商,告訴他們,凡是有用的我們都買,而且有多少買多少,讓他們送貨上門,不用擔心我們不接受,前提條件是不能以次充好。這樣就解決錢多人少的問題了,由那些大商送貨上門,抄底的手法更隱密,還不用我們承擔風險。”
眾人都笑了起來,紛紛豎起拇指,“還是殿下想得周全!”
“說到錢!我倒是想到我們缺少一個關鍵部門。”楊侗認真的說道:“歷朝歷代的錢都是被動去花的,比方說,哪裡出現了乾旱、洪澇,然後再去救助,軍隊報出多少軍隊,然後才針對性的發放足額的軍餉,若是一年有災,勉強著支撐過去了,若是連續兩年三年有天災、人禍、戰亂,於是大家都傻了眼了,不知從哪裡湊錢救災、不知道從哪裡節流……而民部掌管全國土地、賦稅、戶籍、軍需、俸祿、糧餉、財政收支,但在花錢方面缺乏遠見。所以,我決定成立一個審計監!”
楊恭仁問道:“審計監的職能是什麼?”
楊侗道:“統計前三年的支出情況,統計出哪個部門花錢多、哪個部門花錢少,深入的剖析花錢多、花錢少的原因!然後再把一個個部門拿來分析,在同樣人口、土地情況下,為什麼今年花的錢少、去年卻多了許多,原因何在?如果幾個部門同時遇到花錢多的年份,朝中又需要有多少錢應對?如果持續三年花錢多,朝中又需要有多少錢才不會造成社會動盪?今年如此,明年又應該怎麼花錢才合理?是給官員加薪呢還是建設地方?”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以往的時候,地方上報說要修條水渠,朝廷覺得這是好事,那就修吧,但是從來沒有人核算,這條水渠修成之後,需要花多少錢!當全國都在修建的時候,最後統一向朝廷要錢時,朝廷才傻眼的發現,錢不夠啊,怎麼辦?降低工錢,亦或是直接不發,這樣一來,百姓們肯定不幹了,朝廷失信於民,後果的嚴重不難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