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隋第三世> 第200章:李淵七敗(求訂閱)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00章:李淵七敗(求訂閱) (1 / 2)

簽訂合約,楊侗引蕭瑀入朝陽殿偏殿奉茶,緩聲道:“本王心中一直有個疑問,是關於蕭相國自己的私人問題,也不知該不該問?”

輕鬆不少的蕭瑀道:“殿下有什麼事儘管開口。”

“蕭銑在南方重建了梁國,蕭相國不去輔佐族侄恢復故國,反而向李唐效力,這是何故?”

楊恭仁等熟悉蕭瑀的人也非常好奇!

“很簡單,自秦朝建立以後,經過八百多年的發展,大一統思想已經深入人心,如今天下雖說四分五裂,終究會再次統一!以蕭銑的氣度和能力,顯然不是一統天下之雄主。”蕭瑀放下手中的茶杯,淡淡一笑道:“倘若蕭銑能有殿下一半的心胸與才華,我也願意跟著他,為蕭氏再搏此殘生。蕭銑才華不如人也就罷了,更關鍵是他猜忌之心重,且無容人之量,他遲早會敗亡!輔佐必敗之人,又有什麼意思?”

“蕭相國跟著李唐就不會失敗了?”楊侗似笑非笑地看著他。

“從當前局勢來看,隋唐並駕齊驅,難道秦王殿下不覺得嗎?”

楊侗搖了搖頭:“本王以兩萬驍果和張須陀將軍的一萬殘軍起家,先在滎陽擊敗瓦崗三四十萬大軍,北上以後,又擊潰了竇建德二十多萬聯軍,跟著在遼東滅契丹、奚族,重創高句麗,然後又在馬邑殺了包括始畢在內的突厥三十多萬大軍,與李唐作戰更是屢戰屢勝…你們軍隊的戰力充其量是翟讓統治時期的瓦崗軍水準,不說比不上異族人,甚至連竇建德的河北聯軍也大有不如!本王不認為李唐有資格與大隋並駕齊驅!”

蕭瑀老臉一紅,其實長安朝野上下都知道李唐百姓不如大隋多、地盤不如大隋廣、軍隊不如大隋強、名將不如大隋多、國力不如大隋足、政治不如大隋清明、人心不如大隋凝實……只是唐朝高層都不願承認罷了,但事實上,李唐是屢戰屢敗,若不然,他蕭瑀也不會坐到這裡了。

蕭瑀道:“楚漢之爭中,霸王項羽是何其強大,最後不是敗給弱小的劉邦了麼?曾在鄴城立足,佔有北方之地的袁紹,最後也敗給了弱小的曹操!不到天下一統,勝負難料!”

“當年‘十八子坐天下’的讖語盛行天下時,對應的李姓貴姓無非是李渾、李敏和李淵,一些中低官員不足為慮,這三人中,論地位李渾和李敏高過李淵,如果說實權,那就是李淵了…但從目前來看,李渾、李敏卻是當了李淵的替死鬼!雖說讖語信者有,不信者無!可李淵能夠從那大風波中躲過一劫,便足以證明他是類似勾踐的人物!這種危險人物,本王怎能大意?”

說到這裡,楊侗淡淡一笑:“本王不是那此白手起家的梟雄,比起李淵多了一兩年的準備時間,這是皇孫之便利,是天時!李淵晚了一兩年,自然處處受制於本王了!而項羽、袁紹的下場人盡皆知,前車之鑑,後世之師!本王怎麼可能會走前人之路?選擇在鄴城立足,一是利於應對天下之變,其二嘛,自然是以袁紹和曹操的不同下場警!你說……李淵贏得了本王嗎?”

“話是這麼說,但世事弄人,未來之事誰也難以預料!”蕭瑀堅持著自己的觀點。

楊侗點了點頭,“天下諸侯,除我大隋和李唐、李密、王世充,餘者實不足論,蕭相國以為然否?”

蕭瑀想了想,認同道:“確實如此。”

“王世充處於四戰之地,地盤狹小,除了佔據一個洛陽城,毫無優勢可言;李密為瓦崗帶去了新氣象,但無法根除草莽氣息,在他軍中,每一個首領都有自己的嫡系軍隊,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王中之王,形式跟突厥差不多,這注定李密不敢放開手腳去和他人爭霸天下,因為李密知道自己的嫡系一旦損失了,其他人不說自立為王,但最起碼無法掌控全軍,這個大問題遲早會要了李密的命!故而王世充、李密也不足道哉,天下之主,最後會在大隋與李唐之中產生!”楊侗漫不經心道:“李淵據有四塞之險,得到關隴權貴和一些關東士族支援,有錢糧無數,有穩定的防禦天險,似乎只有他打人的份,然而在本王看來,李淵卻有五敗。”

蕭瑀眼中精光一閃,道:“哪七敗?”

“說了也無妨,因為別說蕭相國,即便是李淵想改也改不了。”楊侗似笑非笑的看了蕭瑀一眼,道:“第一、性格問題,李淵狂妄自大!當初稍稍取得一點成績就征戰四方,從而被我大隋輕易取下了幷州;另外他還優柔寡斷、瞻前顧後、膽小懦弱,容易受到他人思想的左右,這一點,從他與薛舉反反覆覆、時戰時合即可看出!他明明應該拿下關北六郡,以鞏固後方,但他又怕會有損失,一直躊躇不定,錯失良機,給了本王充足的時間,此乃身敗也”

“其二、李淵任人唯親,他重任李神通、李神符、李叔良、李德良等無能的家族子弟,讓女婿趙慈景架空屈突通,又用無能弄臣裴寂取代謀主劉文靜,可見其表面寬宏大量,實則多疑至極,此為信義之敗。遲早不得人心。”

“其三、唐軍賞罰不明,士兵不但疲倦,更有怨氣,經常犯規軍紀,騷擾百姓,而李元吉等將軍驕橫異常,無視命令!此乃軍之敗!”

“其四、對待關隴權貴子弟過於寬縱,而不能整飭危局,他日一旦有失,他們必是第一個反叛的人,此為法度之敗。”

“其五、全天下諸侯分田分地,籠絡民心,李淵卻重貴族,對百姓加以盤剝,一次又一次的徵民為兵,遲早民心喪盡,此為仁之敗。當然,這也怨不得他,因為關中土地九成在關隴權貴之手,一旦他李淵動到了關隴權貴們的土地,那麼,大家一定會造他的反,所以,他不是不想分田,而是不能。”

“其六、天下尚未一統,時局尚未明朗之時,任何一方諸侯都需要上下一心的將目光集中到大業之上,而不是因為儲位勾心鬥角、離心離德,此乃禍亂之根源!可李淵倒好,他不僅沒有制止,反而縱容李世民樹立軍威,一旦李世民羽翼豐滿,必然會向太子之位發起進攻,哪怕他不願意,其麾下將軍為了自己的利益也會推動李世民去爭!哪怕他這一方不爭,李建成也會因為李世民的威望而坐臥不安!最終李唐的臣子肯定是一分為帝黨、太子黨、晉王黨,甚至還有齊王黨,四派主臣相互攻擊,這內不穩外以何定,此乃謀敗也。”

“其七,李淵已經年過五旬,精力大不如前,心憂國事之下必然心力交瘁,但他偏偏又疑心病重,必然親力親為,這樣過度勞累,會消耗其陽壽,這等狀況下,又能活得多久?反觀本王,二十不到,正是大有作為之齡,光是耗都能把他耗死!李淵一旦死去,李建成、李世民必將因為兵權鬥得內外不寧,那時候,本王的機會來了。”

楊恭仁等人眼中露出了濃濃的讚賞,有這七點在手,完全可以針而對之。

蕭瑀不屑道:“一家之言罷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