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隋第三世> 第256章:擴軍四十萬(求月票全訂)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56章:擴軍四十萬(求月票全訂) (2 / 2)

以上的四次高句麗戰爭,隋朝始終沒有佔到便宜,雖說在‘第五次高句麗之戰’中,楊侗打下了遼東,但李淵始終認為這不是高句麗不耐戰。因為高句麗的主力當時在南方與新羅交戰,隋軍佔了人力和偷襲的優勢。

如今這‘第六次高句麗之戰’則不同了,因為高句麗這一次是主動來戰,他們肯定做了充分的準備,有了準備的高句麗軍,又豈是好對付的?倒不是說高句麗軍有多強,而是他們佔據了天時和地利之便利,隋軍到了那裡,很難放開手腳的打。雖說高句麗的實力遠不如以前,但隋朝也不是當初的隋朝了,所以,在李淵看來,雙方終將陷入無限的對峙之中。而這,便是李唐縱橫天下的天賜良機。

“楊侗打突厥,靠的是騎兵,隋朝裝備精良,騎將數不勝數,騎兵的戰力毫不遜色草原上的民族,這打起來自然很快、很勝。”

蕭瑀參與過高句麗之戰,對高句麗比較熟悉,他說完了隋軍在草原上獲勝的原因之後,接著侃侃而談道:“高句麗則不同,高句麗依山靠海、暴雨頻頻,生存環境惡劣苦寒。他們汲取我中原的優點,在險要的地勢上興建大量堅城,他們的十座城池有九座傍山抱水,騎馬在那裡的用處不大,太多戰馬反而會給後勤造成巨大的壓力!”

“蕭愛卿與朕的看法不謀而合!”李淵哈哈大笑,精神振奮的在眾人面前一一掃過,然後說道:“在朕看來,打高句麗的最佳戰法就是水陸並進,以陸軍把高句麗拖在前線,再以水軍威脅其國都平壤。所以水軍是必須的力量。然而隋朝的水軍因為楊廣的三徵高句麗而沒落,楊侗這些年積極組建水軍,有戰船上千艘。但是水軍比陸軍更復雜、更難打造,若無良將訓練,戰船再多也沒有用。隋朝的水軍都督張鎮周只是來護兒的一員偏將,能力想必也想不到哪兒去,所以,朕以為隋朝的水軍無法擔當重任。現在的高句麗或許不強,可他們有得天獨厚的地利優勢。而且很會利用自身的優勢,所以一步一個腳印,不給擅於防守反擊的高句麗予以機會,才能尋求決戰機會。但這樣一來,水軍不力的隋軍就被拖入戰爭的泥淖之中。”

“聖上英明!”

裴寂明白李淵的想法,在一旁道:“高句麗一直想在遼東翻盤,只是他們被新羅拖了後腿,才遲遲不敢輕舉妄動,如今我中原四分五裂,而隋朝也只是諸多諸侯中的一員,高句麗以為機會到了,野心便開始膨脹。臣以為,他們是看準了今之隋朝後繼無力的態勢,這才主動出兵。”

這時,劉文靜緩緩道:“高句麗借中原內亂坐大不是首次。早在漢魏時期,中原王朝在遼東一直擁有遼西、玄菟、遼東、樂浪四郡,甚至連平壤都屬於漢朝的郡縣,但五胡亂華之後中原陷入混亂,高句麗這才趁機西擴,逐步將勢力線擴張到遼水以東。正因為高句麗嚴重威脅到幽州安全。所以隋朝統一天下後,才先後向高句麗發難。”

“我參加過隋朝的第三次高句麗之戰,也能理解楊廣當時為什麼不滅掉高句麗,因為隋朝當時烽煙四起,朝廷已經具備控制高句麗人口和土地的實力。當時若是滅了高句麗的話,最終只能便宜新羅和百濟,也因此,楊廣明知高句麗的投降是口不應心,卻也不得不順城下驢的退兵。楊侗與高句麗作戰,不管結果如何,但也能消耗高句麗的潛力,為我大唐收復故土創造了條件。草原民族都是一時之強盛,而高句麗則不同,他們傳承了近千年,他日有條件時,一定要將之殲滅,恢復到大漢時期的疆域,否則,此國必將成為我中原的大患。”

劉文靜一番話讓所有人為之動容,眾人沒想到他竟是考慮滅高句麗之國了。

“肇仁放心,朕一定會滅了高句麗。”李淵鄭重承諾後,又問道:“我想知道朝廷的錢糧能否支援我們再招募五六萬軍隊。”

事實上,李唐的總兵力已經高達三十五萬人,但李淵卻想借此機會擴軍,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定薛梁聯軍、南克蕭銑。等兩面安全之後,軍隊也便淬鍊了出來,李唐也便有實力與隋軍一較高下了。

然而支援四十萬大軍的關鍵在於人口,因為士兵的俸祿撫卹、武備補充、作戰軍資等問題都需要大量的人口在後方供給。

一般而言,六名青壯養一名士兵是極限養兵了,對民眾的剝削極為沉重,十養一稍好一點,但由於產能不高,也會十分吃力。

但就是這樣,四十萬大軍也需要四百萬青壯供養,加上這四百萬青壯需要養活自己的家人,所以一一平攤下來以後,養四十萬大軍的前提條件是至少需要一千萬人口。

而從李唐王朝真正控制的地盤和人口而言,養二十萬大軍,都已經是五比一的極限,但李唐之所以一直保留著三十多萬大軍,這除了關隴權貴的大力支援,還在冒著經濟崩潰的危險。所以李淵把軍隊擴張到四十萬的決定,完全是瘋狂之舉。

李淵也很清楚自己在冒險,心中也十分擔心,但隋軍與高句麗之戰是李唐開疆拓土的天賜良機,他委實不願錯過,此時此刻,矛盾得很、緊張得很。

聽到李淵擴軍的意向,不僅獨孤整、竇威、劉文靜、裴寂、陳叔達、蕭瑀這些“政事堂”六相,連太子李建成、晉王李世民也嚇到了。

書客居閱讀網址: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