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隋第三世> 第224章:遷都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24章:遷都 (1 / 2)

“肇仁有何方法,但說無妨。”看著劉文靜自信十足的模樣,李淵心中充滿期待。

“結盟!”

“結盟?”李淵皺了皺眉:“不是說突厥不會出兵麼……”

“非也。”劉文靜道:“我們結盟的物件不是突厥,而是中原王世充、李密、竇建德。此三人均在楊侗的威懾之下,他們的壓力不弱於大唐,我們四國單獨一方自然對付不了楊侗,不若由我大唐牽頭,組成反隋同盟。只要戰事陷入僵持,頡利可汗不用我們說服,他也會引兵南下。”

李淵眼睛一亮,一拍桌子道:“有道理……”他想了想,又問道:“我們現在理應如何說服此三人?”

“王世充會出兵嗎?”李淵猶豫道,王世充只有四個郡,又打了多年的仗,雖說與李和解了,但是也差不多把治下四郡打殘了,隋唐的一年和約即將到期,如今局勢變幻,正是二虎相爭,坐收漁利的大好時機,王世充更沒有出兵理由。

“王世充雖說是採納了楊侗的治理之策,也的確殺了一批世家門閥,可殺的都是一些不起眼的中小世家!對滎陽鄭氏,他是不惜一切的拉攏,同時,還讓王玄應娶了韋津之女為太子妃,韋氏諸多子弟都在他治下出仕!所以,他願不願意出兵不重要。”劉文靜微微一笑道:“只消將楊侗所作所為的危害向滎陽鄭氏、韋氏加以說明,這些中原大士族自會督促王世充出兵!”

世家門閥已經無法在幽州、冀州、幷州、雍州北部立足,如果楊侗的地盤繼續擴大,對世家的打擊是毀滅性的。一旦楊侗統一天下,連關中、中原、荊襄、江南、蜀中、嶺南……都沒有世家門閥的安身之地。倒不是說楊侗一定要把世家門閥絕跡乾淨,而是在他這種政策下,世家必須將手中的資源和權利還給百姓。

數百上千來,世家門閥過慣了大富大貴、高高在上的人上人生活,讓他們突然回到‘茹毛飲血’的生活,誰願意?

楊侗在對世家的問題上非常強硬,既是為寒士鋪路,也是為了身後之後做準備,他手下基本上都是寒士或是豪族,但讓已經習慣了掌握特權的頂級階層放下手中特權,是不可能的!正因如此,關隴權貴才會大力支援李淵,因為他們知道關中一旦落到楊侗之手,那便是自己家族敗亡之時。

也因此,劉文靜才敢斷定:王世充不管願不願意,他身後的幾個士族都會慫恿他出兵。同理,李密和竇建德麾下的世家門閥也會如此。

只要王世充攻入黃河以北的河內、絳郡;只要李密攻入汲郡,威脅魏郡的鄴城;只要竇建德攻入渤海和平原二郡……楊侗的地盤就會四分五裂,而他本人只能統領大軍留在冀州保護鄴城,道理就像李淵不能失去國都長安一樣,楊侗也不能失去鄴城。只要楊侗重點防禦冀州,就必然顧此失彼。到時,李唐在關中採取堅守的策略,重點進攻河東和文城二郡。中原一旦大戰,不用李淵去請,頡利可汗也會進攻隋朝北部。

在楊侗分心他顧、疲於應命的時候,唐軍如果表現得好一點,未必不能奪回雍州北部和幷州全境。

“好!”李淵眉飛色舞,撫掌大笑道:“就依肇仁之策。”

“聖上,王世充、李密本有舊怨,結盟非一時可成,若要做到同心協力,更需一次次的談判才能實現!在此之前,我大唐需要單獨面對隋朝的壓力……”

劉文靜雖然提了這個宏大伐隋構想,卻也知道各路諸侯各懷心思,想要說服大家統一作戰十分困難,齊心協力、同氣連枝更是想都別想,王世充、李密、竇建德能夠分擔一部分就已經足夠了,所以,算下來,伐隋主力還是唐軍。而在結盟前,李唐更要獨自承擔隋朝的幾十萬大軍。

“肇仁直說無妨!”此時,李淵恢復了不少信心和鬥志,這讓眾人都鬆了一口氣,就怕李淵被焚燒了皇宮,一蹶不振、自暴自棄。

劉文靜沉聲道:“停下南征步伐,暫時與蕭銑達成停戰協定,集中精力在關中大練精兵,備戰隋朝。”

“這……”李淵有些猶豫了,蕭銑內部不穩,正是李唐的大好時機,說白了,他捨不得擴大地盤的機會。

“父皇!”李建成拱手道:“蕭銑不過是癬疥之疾,只要我大唐擊潰隋朝以後,南方一戰即可平定。”

李淵大點其頭:“有道理,有道理!”

當下親筆寫好書信,派出大量使臣,分赴中原各處。言明厲害關係,表示此次結盟只為消滅楊侗。

這時候陳叔達建議道:“楊侗之所以盯著關中不放,就是因為大唐的人口和財富都在長安,令楊侗垂涎三尺,如今宮城付於一炬,不如將長安百姓遷移南方,只要焚長安,結重兵駐守,便能起得示敵以弱的效果”

這話一說,猶如晴天霹靂。

這話初看沒毛病,細想都不是那麼一回事,按照他這個邏輯是長安繁華,所以楊侗經常來犯,那如果在別的地方建立都城,楊侗就不能侵犯了嗎?

李淵聽得卻是心頭一動,如果真能找到一個有戰略縱深的好地方為都,遷都其實也無所謂,因為他實在是怕了近在咫尺的楊侗。不過遷都是一件大事,稍有不慎會動搖國本,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加強皇權而消弱世家門閥的實力,

當年宇文泰以關中為基,經過幾代人經營,最終統一北方,為隋朝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基礎。而關中是關隴利益集團的核心地盤,放棄關中基本上是關隴集團把人口和根基拱手相讓。雖說關隴集團支援李淵,可李淵也急需解決他們的壟斷,但是這時候遷都只會激怒他的金主,所以遷都根本不可能。

當初楊廣覺得關隴軍事貴族集團是大隋王朝的第一大毒瘤,若不割掉它,大隋王朝遲早會亡於它手,但關隴貴族過於強大,不可能一次割掉,必須一步步下手,而釜底抽薪是最有力和有效的一招,遷都洛陽便使關隴貴族失去根基。但是當初楊廣也遭到關隴貴族集團強烈反對,最後哪怕是把洛陽修建得美輪美奐,個性剛烈的楊廣也只是以東都名之,而不是說成國都,每一年都會到長安住上一段時間,這也算是安撫關隴權貴,對其進行一次妥協。

李淵不是楊廣,李唐也不是全盛時期的大隋,若是他聽從陳叔達之言,恐怕關隴權貴立即與他劃分界限。

不過現在楊侗不聲不息的闖入長安,燒了宮城,讓李淵有了打探關隴權貴底限的絕佳藉口,他淵眯眼問道:“陳相國之議,大家以為如何?”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