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隋第三世> 第916章:李秀寧請戰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916章:李秀寧請戰 (1 / 4)

隋朝和大士族之戰結束,內外安寧;唐朝武力交接,朝野板蕩,這一情形也意味著隋唐決戰時機已經成績,時值仲夏,不久便是涼爽一個秋,正是合適發動戰爭的最佳時節。

這一天下午,紫微城同明殿,三十餘名大隋文武重臣彙集一堂,商議今天以來最重大的決策——隋唐大戰。

殿內瀰漫著一種緊張而又興奮的氣氛,打了這麼多年的仗,雖說大隋雄師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可是天下尚未統一,致使文治武功赫赫的聖武王朝始終不太完美,固然,這是長遠戰略計,但是大家多少有些遺憾。而今天是所有文武百官期盼已久之事,現在南方已經一統,窮困潦倒的交州馮盎隨時可以殲滅。現在能夠讓大隋在意的敵人,只有偽唐王朝了,偽唐現在只剩益州一地,形成了困獸格局。

大殿正中,擺放著一張巨大的沙盤,上面是益州和周邊隋朝已經掌控的郡縣,另外還有一張完整的天下圖,監管兵部的右僕射楊善會站在沙盤旁,給皇帝和眾多高官講解眼前局勢。

“我軍在隋唐邊境布有三十萬大軍,自西向東,分別是江源第一軍、臨洮第九軍、漢陽堯君素將軍部、漢川第七軍、西城第六軍、夷陵第十軍、北鎮軍,再加上抗洪歸來的第第五軍將士,我們的兵力高達三十六萬之眾,若是把打入益州內部的軍隊也算上,那我們兵力有四十萬之多。”

聽了楊善會這試席話,眾人不由自主的替偽唐感到默哀,別的也就算了,若是攻不破益州四塞之險,隋軍縱然翻了一倍也打不進去;關鍵是“打入益州內部的軍隊”,這類軍隊的人數、裝備、戰鬥力或許不如正規軍,可他們卻能在適當之時,給唐軍捅上致命一刀,左右一場大戰的走向。

“反過來再看唐軍……”楊善會將木杆移向了成都城的位置,繼續說道:“目前唐軍約有二十八萬左右,而且他們分佈不均勻,光是在宕昌就有十二萬,這是李世民主力之師,其中八萬是李世民自立之後,將其麾下將領彙集於此,當然了,四萬回不了家的吐蕃士兵也包含在內;而成都城有則有十萬左右,這是李淵以土地軍功制吸引而來的益州青壯,但在其設立的陰平都督府、巴東都督府、巴西都督府各有兩萬餘人;但李世民接管軍政大權以後,對軍隊進行了戰略調整,首先是將陰平道的竇軌軍調入義城郡,從與李世民對峙,變成了與尉遲大將軍對峙,另外是將成都城內的軍隊向巴東都督府、巴西都督府、通川郡各派三萬人。可他這二十八士兵看似數目龐大嚇人,實際上,精兵、老兵少得可憐,尤其是被李淵多次清洗之後,嚴重缺乏實戰經驗豐富的武官,守守地方、打打順風仗尤可,但要與我軍對決卻是個笑話,當然了,他們這些缺點,也可以用地勢來彌補。”

眾人默然點頭。

地勢,便是偽唐目前最大的倚仗。

凡是去過益州的人都知道,人在河邊小道抬頭往上一看,大山直插雲天,一場石雨放下來,下方的人必將成為肉泥。當然了,只要撕開一道天然險關,大軍便可長驅直入,直抵成都城下。

只聽楊善會又說道:“更重要是李淵這兩年,不斷在益州募集軍隊,使益州地區兵源枯竭,已經處於無兵可徵的窘境,李世民頂天只能徵到三五萬人;這樣一來,此戰我們就擁有了人力、兵力上的優勢,我們不急速戰速決,只要穩紮穩打、步步推進,最多一個秋天,便可拿下成都城,一統天下。”

楊善會的分析引起殿內竊竊私語,文武重臣都十分興奮,從敵我雙方各方面來分析,只要大隋這邊不出意外,拿下益州指日可待,但是眾人也知道佔有天時、地利,甚至人和也佔了的李世民必將與大隋纏鬥到底,從他外派軍隊這一舉動,即可看出他和李淵的不同,李淵是以己為重,而李世民則是信奉的則是禦敵於國門之外,將關山要塞倚為偽唐最後的堡壘,若是連關山要塞都攔不住隋軍,那麼成都平原也不用守了,這是‘不成功則成仁’的危險思想。

這也說明最後一戰,絕非那麼容易打下,尤其隋軍也出動了這麼多軍隊,所耗糧食物資將無比巨大。

這也是楊侗釋出作戰命令之後,還要召開這場軍議的原因所在,這場與以往的戰爭都不同,首先遇到的難題不是益州的關山要塞,而是大軍的後勤給養問題,包括糧草、民夫以及各種軍用物資都不是軍隊自身能夠解決得了的,必須靠朝廷和沿途地方官府加以支援,可以說,這一場戰爭是舉全國之力來戰,需要動用的勞力就多得令人無法想象,畢竟成都平原之外的益州大地都走不了車船,一應物資皆靠人力、畜力,若是一個戰兵需要十名後勤兵來支援,那就需要三四百萬民夫。

好就好在大隋為這一天準備已久,各支軍隊所在駐地,皆在足夠的物資,這就意味著至少減少一半以上的搬運工程,但若戰事僵持不下,亦或是飛天神舟取不到預想效果,那麼這一場隋唐大戰將是一個大坑,一點點的坑掉大隋積攢的國力,最終就算勝了,也會造成方方面面的損失;別的不說,單是各項將要建設的大工程就會因此停滯不前。

這時,楊師道走上前臺,向楊侗行了一禮,回頭對眾人說道:“接下來,該到我這個吝嗇鬼來說話了。”

這話,引來了一片笑聲。

楊師道躬身一禮,這才緩緩的說道:“別人打仗是越打越窮,我們打仗是越打越富,去年我軍以雷霆之勢殲滅了林士弘、李密、孟海公,戰爭贏得迅猛,我軍不但沒有動用到國庫之財,反而因為李密抄了南方世家門閥的原因,戰後還大賺特賺,之後聖上又帶兵幹掉吐谷渾、吐蕃,這同樣是一場疾如閃電的大勝,錢嘛,當然是大賺特賺了。這一次轟轟烈烈的反貪反腐、抄家大戰,割了幾大士族的偷雞摸狗的錢財,又是大賺特賺……我這這大管家年年要統計賬本,再這麼搞下去,遲早要倒在賬本山裡。”

旁邊的楊侗笑道:“這麼說來,你是窮得只剩下錢了?”

同明殿內,頓時又響起了一片笑聲。

這年代的讀書人,沒有那麼古板、迂腐,說話方式都很比較輕鬆,再加上身為皇帝的楊侗也喜歡這種氛圍,大家自然不會一板一眼的壓制自己的天性。

“民部不差錢、司農寺不差糧、工部是差武備是不爭的事實。”楊師道說道:“但問題是這些東西不會自己走路啊!所以關鍵還是在人力方面;現在還好說,若是開啟僵局,我軍的補給線就會拉長,這就需要動用民夫了。關中的‘九龍朝聖’如今工程已經完成,可以先把其中的二十萬奴隸抽出來當後勤兵,至於掃尾則交給關中百姓,讓他們在今年秋冬時節來做,這是農閒時節,百姓可以透過做活多份收入;至於房陵、夷陵方面的軍隊,則是從黃河邊上的戰犯來當民夫,臣的想法是各派十萬,反正如今洪澇災害已過,東郡的分洪湖可以慢慢來,聖上以為如何?”

“左僕射,你以為如何?”楊侗看向了默不作聲,陷入思索狀態的正統玩家楊恭仁。

楊侗是野路子出身,以往打仗全部是以戰養戰,配備民力這玩意他不懂,但是在打內戰的時候,都是楊恭仁、李靖等人做這類掃尾活,他本人只管開打。由己及彼,他不由得開始懷疑老楊來,那個老皇帝估計也玩不轉後勤這玩意,否則的話,在有永濟渠這條生命道路的情況下,為何還要動用幾大州的民力去運糧?

楊恭仁沉思了一下,拱手道:“臣以為戰前益州北部再加以二十萬,這些人可以從附近郡縣募集,而且這只是備戰所需民力,後面的戰爭就不需要這二十萬人了;東部的安排比較合理,畢竟李靖、杜伏威為首的第十軍是支水陸之師,他們能夠透過長江水道來解決自己後勤問題,不管是他們,還是薛萬均大將軍為首的第六軍攻克巴東郡,兩軍便能會師於通川郡,共用長江糧道。”

“諸位以為如何?”楊侗目光掃向眾臣。

“臣無異議。”眾人都一起點了點頭,表示可行。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