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隋第三世> 第926章:聽兩女絆嘴,偶得良計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926章:聽兩女絆嘴,偶得良計 (1 / 3)

人口百萬的大城,在以農業為主的古代相當罕見,不是說中原王朝沒有這麼多人口,而是世世代代以土地為生的百姓離不開土地;一旦進了城,要是沒有一份穩定收入,生活都是一個大問題,比起物價昂貴的大城,老百姓更願意生活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鄉村,也只有商人、手工藝人、家境好的讀書人才會從鄉村走向城市,當他們有了穩定的收入之源,才考慮在大城之中安家落戶。

大隋的百姓十分勤勞,哪怕是農閒時節,也會找事情做,以補家用,即便沒有找到活計,也會忙碌在自家田地之中,所以白天大多數人家都會關著大門,跟電視裡演的繁華景象截然相反,很多古裝電視劇但凡男女主角一旦出場,哪怕是一個極小極小的小鎮都人流滾滾,各色龍套七嘴八舌,這在活生生的古代是完全不存在這種事情,其實後世農村,完全就是古代人的生活縮影。

人潮人海、絡繹不絕的景象,一般只有節日、重大慶典的時間才會在大城市出現,過完這個時期,立即歸於安靜。而一些地方郡縣的節日時期,其實跟平時也沒什麼兩樣,一家人幾乎是縮在家裡談天說地,頂多只是走走鄰居、親戚什麼的。

逛街?不存在的。

這種日常的‘蕭條’景象,便是大興、洛陽、鄴城也避免不了。

這三座大城是大隋三代皇帝按照百萬人口的規模打造的,但人口,其實從來沒有達到這一步,所謂人口百萬只是一個比較誇張的虛數罷了。

雖說大興城收復已有多年,並因為絲綢之路再次暢通,使得這裡商業大興;可是時至今日,大興城南部區域仍是人煙稀少、土地荒蕪;這到不是戰亂所致,因為大興城最鼎盛之時也只是這般模樣。

而根據現有的人口來看,即便人滿百萬,估計大興、洛陽、鄴城南部都是這番荒蕪景象,除非再多百萬,恐怕才會出現白居易‘居不易’的現象。大詩人白居易在這裡一直都沒買得上房,不是說他買不起,而是他要在與皇宮隔街相望的地段買,就憑他那麼一個不事生產、不善經營的寫手,怎麼可能買得起?要是在南城,恐怕幾座宅子都有了。

如今大興城的人口分佈形勢,可以用‘延平門—延興門’橫街來劃分,橫街以北的北半城人口越北越多,南半城越往南城越少,當然也並非是沒人居住的空坊,裡面居住的多數是文帝遷都之時,從漢長安城遷來大興的老‘長安’,只要家裡還沒徹底破敗下去,至少也在南半城擁有一幢老宅。

而南半城的口,又以朱雀長街劃分東兩半,西部比較少,東部較多,原因是東部有個風景秀麗、文化璀璨的曲江池。

曲江池位於大興城東南,一半在城外,一外在城外,城內這一半佔了一坊之地,它是一條流入西京的水道,於此彙整合湖,其下游流入城內,是大興城東南各坊用水來源之一。

早在秦朝,便把這裡開闢成了皇家禁苑和離宮,到了大興城倚曲江而建,可是大興城的地勢東南高西北低,風水傾向東南,大興宮高於北城中部,在地勢無法壓過東南,在建城之初,宇文愷採取“厭勝”的方式進行破除,把曲江挖成深池,稍加修繕就成了風景迤儷的皇家御苑,這樣就把不完美弄成了完美,畢竟皇宮是皇帝的,曲江也是皇帝御苑,皇者之氣不管在東南也好,還是正北也罷,全都屬於皇帝家,這麼一搞,對風水之學深信不疑的高祖文皇帝滿意了、心也安了。

他後來又覺得“曲”字不吉利,於是命令高熲改名換姓,高熲想到曲江池中的蓮花盛開,異常紅豔,蓮花雅稱芙蓉,遂取新名“芙蓉園”。不過人們習慣上還是稱之為曲江池。

楊廣登基以後,黃袞在曲江池中雕刻各種水飾,臣君做飲曲池之畔享受曲江流飲,把魏晉南北朝的文人曲水流觴故事引入宮苑之中,給曲江勝蹟賦予了一種人文精神,為曲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後來又讓宇文愷在芙蓉園的基礎上,擴大麴江園林的建設規模和文化內涵,除了在芙蓉園總修芙蓉樓、紫雲樓、彩霞亭、涼堂與蓬萊山之外,為了解決東部各坊百姓的飲水問題,又開鑿水利工程,擴大芙蓉池與曲江池水面,百姓除了皇家御苑‘芙蓉園’之外,餘者皆可自由出入,使之成為皇族、僧侶、文人、平民匯聚盛遊之地。

為了推廣漢學,楊廣還多次廣邀天下大儒、文人墨客、僧侶道士,在這裡舉辦風雅盛典、儒學辯論,經過他身體力行。曲江流飲、杏園關宴、樂遊登高……等膾炙人口正統漢家文化重返北方。

久而久之,官民一體的曲江園林便成了大興城文化薈萃之地。

如果說平康坊的青樓文化是‘大俗’,那麼曲江池漢家文化則是‘大雅’。

兩者一南一北,湊成了‘雅俗共賞’的大興文化場所。

芙蓉樓的地勢在整個大興城中,處於地勢最高的位置,立於其上,氣勢恢宏壯觀,如棋盤一般嚴整的大興城盡收眼底。

芙蓉樓南面則是地勢極低之所在,這裡碧波盪漾,一水長流,是為曲江。

曲江兩岸,垂柳如雲,花色襲人,乃是大興之盛地。每年上元、上巳、中元、中秋,豪門巨賈、平民百姓紛紛聚集於此,飲宴會友,歌舞不休,是以後來有了“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之說。

楊侗還是頭一次來到曲水池邊,入眼處盡是花卉環周,煙水明媚、岸線曲折,碧波之中又有畫舫數艘,池邊淺處荷花、菖蒲叢生,亭樓殿閣掩映花木。柳陰四合,水光天色,湛然可愛,不禁心曠神怡。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