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隋第三世> 第898章:打草驚蛇,以陽克陰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898章:打草驚蛇,以陽克陰 (1 / 3)

以‘新貴’時禹為餌,促使鄭氏填補白馬倉之糧,再對鄭氏暗勢力行致命一擊,這是楊侗和朝中重臣針對鄭氏設定的方略。

就目前來說,鄭氏是在全力以赴保時禹,為他補白馬倉的虧空,這也說明利用時禹被損失的目的已經達到,但鄭氏力量之強大、反應之迅猛,卻使楊侗乾淨利落將之一網打盡的計劃失敗了,只因除去鄭氏用來犧牲的乘氏、成武、單父三縣縣令,核心勢力幾乎沒有暴露一個。

但鄭氏之前太貪,盜走之糧太多,他們從濟陰郡買走的三十多萬石糧食,佔了攻其不備的便宜,這才取得出其不意奇效,然而這一次的緊急行動,不足缺口的七分之一;這巨大窟窿,實非一時半會所能補全,而為免朝廷察覺白馬倉的問題,將時禹抓捕,他們不僅要考慮糧食,還要考慮時間、路程、朝廷耳目等等問題,所以就近買糧是唯一的辦法。

毫不客氣的說,白馬倉便是鄭氏規避不了的死穴。只要朝廷派人在東郡白馬縣,以及周邊的胙城、靈昌、衛南、濮陽、韋城五縣守株待兔,這些商隊便會出現在朝廷的視野之中。

在這場紛爭中,朝廷佔據了極大優勢,處於冷眼看小丑蹦噠的有利一方,這一次準備不足,才被鄭氏打了一個出其不意,下一次想搞突然襲擊就難了。

只是此事不宜拿到早朝上說,楊侗並沒有深究下去,只是讓司農寺做好賣糧準備,務必將糧價壓下來。

糧價在大隋好比後世豬肉價格,是衡量物價的重要指標,糧價高低都是衡量物價的直接標準。自古民以食為天,沒有飯吃就會造反,所以糧食向來是穩定國基的根本所在,尤其災情之後,歷朝歷代都會關注各地糧價,隨時做好準備。

可是中原王朝疆域廣闊、交通不便、訊息閉塞,皇帝和朝臣坐守帝都之內,很難及時掌握全國糧食生產、消耗、庫存等情況。因此便有一整套的糧食庫存審計機制和賬實核查辦法。

這個專司審計糧食儲存部門並非設在管民生的民部,而是由司農司專管,目的就是防止民部與地方作為糧食的直接管轄部門上下勾結、朋比為奸,一起貪墨國家糧食。

司農寺負責國家倉庫、林苑、市場及薪炭供應等事務,統太倉、平準、上林、導官四署,各大糧倉通通歸司農寺管理,所以嚴格來說,各地倉令算是司農寺的人。

國倉和帝都之內糧食一個季度審計一次,地方官倉的糧食則是一年審計一次,先是地方報於民部,民部整理統計後再報尚書省,然後讓負責審計糧草的司農寺進行勾覆,如出現問題,則由御部調查、刑部斷案。

“聖上,此番出現的搶購糧食風潮,司農寺也知道了訊息,臣已經連夜與司農寺官員商議好,並且根據我朝實情,做了一份方案。”這時,大司農高君雅起身彙報。

“什麼方案?”楊侗朗聲問道。

高君雅上前幾步,拱手一禮:“聖上,我朝除了國倉,還有數十個郡倉,臣巡視幷州各倉時,發現有些米糧儲存或是因為時間太久、或是因為天氣的原因,而黴壞了一些。此番暴雨襲擊天下,臣恐一些糧倉受潮,是以奏請聖上,對全國糧倉徹查一番,若是糧倉所在不合理,則改之;若有糧食受潮,則取來晾曬,或售賣、或釀酒,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楊侗頓時樂了,朝廷來這麼一手,想必鄭氏更加著急了吧?

他接過高君雅上呈的奏疏細看起來,高君雅倒是沒有提到糧儲有何問題,而是建議朝廷放儲糧太原之糧以平抑物價。太原所在的幷州正北方是蒸蒸日上的東/突厥,一直是大隋的重要所在,糧儲最多的就是太原和河洛。

當時身為國都的大興城,反而因為人多糧少、漕運不便、災害頻發、關隴貴族惡意囤積等原因,造成大興城糧食嚴重不足、糧價居高不下;所以文帝前期,朝廷處於貧困潦倒、欠收之年無糧可食的窘境。

迫不得已,文帝楊堅曾多次帶隊移駕洛陽就食。

有此不光彩經歷的文帝痛定思痛,在開皇年間開鑿廣通渠,以解決京師糧食之不足,使京城太倉內糧食滿盈,廣通倉所存之糧更是可供京城數十年,再加上他又一直很重視農業生產,隋朝至少有十五六年不曾發生過大規模的自然災害了,所以在糧食儲備方面很充足。

高君雅在奏疏上說,朝廷不許擅動糧儲,是防止災年沒有存糧賑濟百姓,這本是好事,但即便有供銷社在平抑糧價,可眼下的糧價並不算便宜。

民間糧價居高不下,而官倉的大量存糧,卻因為存放太久發生黴壞,這是地方未能體察皇帝愛民之心,僵硬執行朝廷政令所致,同時也造成無謂的浪費,希望朝廷出糶陳米,以平抑各地糧價。

高君雅由此延伸到全國,他在奏章上還說,大隋各地水陸交通便利,隨時可以從其他地方購買餘糧儲存,這樣朝廷就可以用便宜的價格把陳米賣給百姓,再用比較高的價格把新米買回來重新存放。

一售一買之間產生的差價,對朝廷來說並不大,卻能兼顧戰略儲備的需要,延長儲糧的存放時間,又能惠及買不起高價糧的老百姓。

奏疏寫得有理有據、條理清楚,楊侗看了很是意動,仔細斟酌一番便吩咐道:“可以施行。不過先要民部統計各地糧價,再擬一個詳細的章程出來,無論如何都要保證糧儲充足;若是可行的話,也先要聯絡好儲糧之源,確保新糧能在短期內入庫。”

楊侗雖未經歷文帝之事,也對大隋君臣就食洛陽之事有所耳聞。

幸好那時大隋立國未久,剛剛結束分裂數百年的戰亂時期,百姓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同時也知道缺糧實乃天災造成,而非官府有糧不施,朝廷當時也一樣沒有餘糧,若是揭竿而起,不僅吃不飽肚子,反而讓大家處境更為悽慘,是以沒出現大規模民變之事。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