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隋第三世> 第878章:唐都之亂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878章:唐都之亂 (1 / 3)

李唐王朝執行了先軍政策,致使主管民部的蕭瑀異常忙碌,既要配合兵部、吏部募集軍隊,又要為軍隊準備糧食,之後才是主職的農耕等民生問題。

這天,蕭瑀抽空去南市體察民情,剛到市內大門,發現市內瀰漫著極為緊張的氣息;只見市內人潮洶湧,從京城各處趕來的人群擠滿了米行大街。

不耐煩的叫喊聲、怒罵聲此起彼伏,這已是連續第七天出現這種買米盛況了。

糧價上漲的現象其實從年初就開始了,從最初的四十錢每鬥漲到五十錢,繼而漲到六十錢,由於漲幅不大,沒人放在心上,覺得新糧上市,糧價就會下降。

可到二月,糧價陡然爆漲,從六十錢猛漲到了一百錢,這幾天更是以每天十錢的速度上漲,昨天已到鬥米兩百四十錢的高度。糧價上漲導致其他物價跟著上漲,京城民眾怨聲載道。

糧價上漲的原因更是被百姓議論紛紛,有人說是益州南部出現旱情、雪情,使冬小麥產量大跌;有人說商人出高價購買紅稠木、楠木樹等造船木材,賣給隋朝,百姓見到有高利可圖,紛紛入山打樹,無心侍田,終使糧食減產;還有人說朝廷徵收大量的糧食去供給軍隊,導致市面糧食被官府收購一空,還有人說收稅太重……總之是眾說紛紜,但任何說法都有規可依,並非是無稽之談。

商人卻一致認為是錢製出了問題,一方面隋錢數量大增,捲走了大量的貨物,朝廷又用金銀把這些錢換走,用去購買隋朝的鐵礦石,但另一方面,卻是在境內流通的開元通寶的劣幣氾濫成災。

蕭瑀也是深有體會,朝廷本來就處於銅量不足的窘境,可在荊州之時,又用大量金銀銅錠、銅錢去買隋朝的高價糧食、鐵礦石來當戰略儲備,導致李唐缺銅的缺口進一步擴大。如今連有限的銅又被用來鑄箭簇,使市面上的錢的數量開始萎縮,結果只能將現有的錢回收重鑄,降低錢的含銅量,以前一枚開元通寶的含銅量高達十成,含銅量比大隋的炎黃通寶還要高,可現在新鑄之錢只有以前四五成,用手就能將錢幣一掰兩斷,有些私錢甚至兩成銅都不到,劣錢數目猛增結果是錢不值錢,糧價怎不上漲?

蕭瑀雖然不通金融,可也知道一個王朝崩潰的很大程度民生的崩潰,唐朝最大的問題是失去秩序,如果李淵能聽眾李建成的建議,沉下心恢復秩序,而不是瘋狂擴軍,那國力就會慢慢復甦,但李淵走的卻是和楊廣一模一樣的路。

楊廣的第一次高麗戰爭剛剛結束,又開始籌備第二次高麗戰爭,為了軍需所用,瘋狂鑄造劣錢掠奪百姓財富,天下豈能不亂。

眼前的李淵剛失去荊州幾個月,又瘋狂擴軍,瘋狂鑄錢掠奪百姓財富,這與當初的楊廣何其之似?

其實蕭瑀也理解李淵之苦,楊廣當時是處於強勢的進攻方,只要停止第二次高句麗,就能把大隋經營好;但李淵卻不行,強勢的隋朝不可能任由李唐王朝慢慢恢復,所以只能以殺雞取卵的辦法來擴軍,以應對隋軍的進攻。

不過這糧價這段時間暴漲確實有特殊原因,去年冬月至今,益州南部的資陽、隆山、眉山、瀘川、涪陵、宕渠、巴郡等大部分地區滴雨未下,大小河流乾到了無法取來灌溉地水位,冬小麥沒長出來就大面積枯死,然後又被一場大雪壓死、凍死,再加上太和軍,和火燒皇帝西進的船隊的僚人不時搶地方官倉、義倉,因此從二月以後,益州南部的大量流民湧入成都城就食,而聖上和朝官都北巡平武、金山、汶山、普安、義城、巴西、清化等地,使至京城混亂、糧價暴漲。

蕭瑀長嘆了口氣,以前洛陽混亂的時候,他伴駕出征,感受不到洛陽官員的壓力,如今卻是深刻體會到了流民的恐怖,官員的無能為力,較之楊廣敢大膽放權給留守官員,已如驚弓之鳥的李淵卻沒給大家半點實權,而是冊封李元吉為留守、京兆尹,成都城軍政大權全部落在李元吉之手。令蕭瑀這個理政大員空有百般想法,也無濟無事。

如今的京城已經湧入二十多萬流民,還有許多流民正源源不斷的從災區趕來,而官府既不出面疏導,也沒有開倉放糧,這樣遲早會出大亂子的,連他這個文人都看得懂,難道奉命鎮守京城的齊王就一點都不明白?就算不明白,可自己也已陳說厲害關係了啊。

就在這時,蕭瑀身後傳來一聲驚叫,“流民闖進來了!”

蕭瑀一回頭,驚得他差點從馬上摔下,只見黑壓壓的流民從四面八方奔來,青壯男子奔在前面,夾雜大量婦孺,已近南市只有二百多步。

市門口頓時一陣大亂,百姓四散奔逃,蕭瑀在侍衛的護衛下,趕緊向市署狂奔,他們一行人走了百餘步,便聽到身後哭喊聲、慘叫聲響起一片,他不敢回頭,一路逃到市署。

“饑民已經闖進市內,快把衙役派去維護秩序。”蕭瑀到了市署便大喊。

“蕭相國,我們只有十幾個人。”市署主官倒是認識蕭瑀,他哭喪著臉道,“兵權都在齊王手中。”

“那就派人去通知齊王,讓他派軍前來維持秩序。”蕭瑀大急。

“喏。”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