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隋第三世> 第874章:一封家書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874章:一封家書 (1 / 3)

數天時間一晃而過,在關中呆了幾個月的皇族終於返回了洛陽,這讓洛陽百姓大大的鬆了一口氣,他們見皇族和朝廷去了關中數月之久,十分擔心朝廷會以大興為都城,畢竟大興以前也是國都,那裡不僅有規模龐大的大興宮,還分佈著長春宮、步壽宮、太平宮、甘泉宮、宜壽宮、溫泉宮、仙遊宮、仁壽宮等等行宮,此外更有便利交通,甚至連皇陵也在關中,朝廷遷去大興無論是法理還是情理都很正常。

可一旦遷都去了大興,便會給洛陽百姓帶來巨大的財富衝擊,洛陽暴漲的地價和房價使很多囤房的商人身價百倍,一旦朝廷遷走,洛陽房價必然暴跌,他們的財富也會大幅縮水,這是洛陽百姓最擔心的局面,固然朝廷一再在《半月談》發表申明,可洛陽百姓對遷都的議論從楊侗去大興過年那一天起就沒有停止過。當皇帝帶著朝廷從關中返回,大家才徹底放下心來。

楊侗當初因為要與吐蕃、吐谷渾、李唐三盟作戰,安撫關中百姓,這才去了大興,不過戰事已經結束,且人心穩定,羌族各部也基本接受了朝廷的安置,大隋聲威也足矣威懾絲路,又有大將鎮守西北,後方穩定,而這個時候繼續呆在大興也沒必要了。

更何況大興偏西,不利於朝廷對遼東、幽州、冀州、青州、徐州、揚州、交州掌控,定都號稱天下之心的洛陽,更有利於東部發展,同時也更符合大隋經濟文化的發展戰略。

更重要的原因是河北大地乃是六鎮邊軍後裔聚焦之地,民風彪悍,難以管束,加上民間或許還有一些北齊遺老遺少,心不服大隋,遠不像其他地方那麼簡單,這個隱患楊侗不得不考慮;當然還有南方,那裡的情況也很複雜,一來是南北分裂太久,人心上的隔閡至今還存在著,二來是南方的山獠太多,遠在大興的話,朝廷顧及不到那麼多。

更何況楊廣為了打破關中本位制,實現樞紐天下、臨制四海的天下戰略,不惜與關隴貴族反目成仇。楊侗要是再遷回去,這得有多傻啊?

這次坐著聖武車返回洛陽,時速二十多里的迅速對楊侗來說不算什麼,但在這時代,已經是個劃時代的迅速了,長達八節車廂的聖武車,若非是載著皇族,而是貨物,速度至少要提升一半,但固然如此,也比入關之時快了很多。

一家人坐在同一輛車上,旅途上其樂融融,倒也不太著急。

畢竟洛陽是大隋國都,楊侗雖然不在,但每天都會有訊息出現在桌案之上,眼下的洛陽已是太平之地,大隋將之收復之後,與民休養,加上天公作美,風調雨順,百姓基本都有餘糧,加上商業的逐漸興旺,每年光是商稅收入,就足矣彌補地稅的不足,再以平價收購百姓手中多餘的糧食,囤積在河南郡內的洛口倉、含嘉倉、回洛倉、河陽倉,以及洛陽三市的常平倉內。

有了充足的糧食,不必為食物擔憂之後,百姓在農閒之時,大多會出去找活兒做。或是就近興修水利、道路;或是遠離家鄉,參與收入更高的大工程建設。

經過近兩年的努力發展,如今的河南郡,乃至周邊各郡,早已不似楊侗剛接手時那麼困頓。

此番入關,一是因為高原之戰,關係大隋西部邊疆百年穩定,另一方面是要看看雍涼大地被收復之後,民心、民意是否在隋,就目前來說,基本上達成了目標。

……

當楊侗返回洛陽之時,自年底就開始籌備了的驛站為民通訊方案,正式投入使用。

在駕部郎中戴胄籌劃之下,再加上工部的全力配合,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專門運輸信件的一千五百輛馬車業已就位。

這馬車看似很多,可分配到大隋現有的一千多個驛站,也只是單程配備,不過一開始信件不會太多,短期內應該是夠用了,後期至少還要投入同等數量的馬車,以便交叉互動,至於兩千兩百多名專門送民民信件的驛卒皆是退役老兵。

百姓對於此事也並不陌生,只因由於每期《半月談》都對驛站的佈局情況進行宣傳,人們對驛站通訊之事並不陌生,都抱以期待。

到了正月二十八這天,天剛矇矇亮,安靜了一個夜的洛陽城再次喧譁起來,不少百姓發現各個坊門之前都多了一個類似小房子的物件,上寫“信箱”二字。

“據《半月談》上說,只要把信投入信箱,驛卒就能像送公文一樣,把信件送到大隋任何一個地方。”

“哪怕是小村莊也行?”

“當然可以。”受到培訓過的坊卒解釋道:“驛站遍佈大隋,朝廷就是透過驛站,把公文送到大隋各郡縣的,既然送得了公文,自然也送得信件。”

眾人聽得連連點頭,驛站廣佈天下,陸驛、水驛計有一千幾百個。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