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隋第三世> 第868章:戰略大轉移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868章:戰略大轉移 (1 / 4)

李元吉來到武德殿御書房外,有侍衛向天子李淵稟報,不久,一名宦官出來行禮道:“殿下,聖上請您進去。”

李元吉快步向御書房內走去,李淵的御書房十分寬闊,儼如一座宮殿。

此時的御書房,李唐王朝的十幾名重臣已聚集一堂,除了領兵在外的竇軌,相國劉文靜、裴寂、陳叔達、蕭瑀、豆盧寬、李神通俱在,另外還有太子李建成、李孝恭,以及各部尚書、侍郎等大臣。

李元吉向眾人點頭示意,上前躬身行禮,“兒臣拜見父皇。”

李淵看到兒子亂髮如茅草,衣上沾滿泥水,便知他剛到成都,臉色不由得柔和了許多,“皇兒一路辛苦了,賜坐。”

立時有宦官給李元吉抬來一張鋪了軟墊的椅子,李元吉正要彙報抄家情況,明白李元吉用意的李淵一擺手,道:“嚴查惡霸的情況稍候彙報,我們繼續商議隋朝之事。”

李元吉心中雖然有些失落,但也看出朝廷這是為新一輪的隋唐之戰進行戰略部署,他也想從中獲得一定的軍權,因此迅速整理了自己的心態,暫時將自己將要彙報之事放下。坐下之後才注意到殿內掛了一幅巨大的天下地圖,兵部尚書趙慈景就站在地圖前。

李淵目光轉向趙慈景,“趙尚書繼續吧。”

趙慈景是李淵的女婿,因為上次兵部官員無辜被李元吉抓捕,還鬧出了人命,一怒之下要辭職,李淵為了安撫他,便讓他當了段時間的‘京兆尹’,入蜀之後,李淵又把他調回了兵部,官升尚書之職

“微臣遵命!”趙慈景用木杆指著地圖道:“根據我們收得的最新情報,在我大唐邊境的隋軍主要分兵七路,一路是裴行儼,他是在楊侗打敗了吐蕃和吐谷渾聯軍之後,接管了隋朝最精銳的第一軍團,兵力共計五萬人,他目前的位置是在以吐蕃、吐谷渾、党項、白蘭羌之地建立起來江源郡郡治永治城,若是東進,即是我大唐汶山郡,不過汶山郡山勢縱橫,不利騎兵衝鋒;第二路是駐軍於臨洮的第九軍,人數亦是五萬,主將是薛萬徹、王伏寶,這是由原第三、第九、第十軍拼湊起來的軍隊,暫時還恢復不到原有戰力;第三路則是漢陽、河池之交的堯君素,他的軍隊只有兩萬人,以郡兵為主,主要是防止晉王北上,攻打大散關一帶,確保關中西部的安全,這是一支以防守為主的軍隊;第四路是主管漢中西部的第七軍,主將是尉遲恭,兵力亦為五萬;第五路是漢中東部的第六軍,主將是薛萬均,兵力亦是五萬;第六路是夷陵方向的第十軍,目前正處於重組的狀態,據我們探聽到的訊息稱,這是一支以步卒、水師為主的軍隊,兵力為六萬人,由李靖、杜伏威統率。也就是說,楊侗在兩朝邊境,部署了二十八大軍,加上郡縣之兵,少說也有三十萬人左右。”

說到這裡,趙慈景著重提示道:“這六路大軍,對我大唐威脅最大的無疑是後三路。漢中方向的第六軍、第七軍不僅沒有進行大規模調整,而且針對複雜的益州地形,天天在米倉山、大巴山訓練新戰術,另外還動用十萬異族奴隸,開鑿米倉山、大巴山,將米倉道、洋水道北部平整加寬,這些寬闊平整官道的修建,為隋軍南下,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至於夷陵第十軍,則是在訓練水陸之戰,顯然是打算沿長江西進,以避開難行的峽道。”

“稍等一下!”李元吉打斷了趙慈景的介紹,問道:“剛才趙尚書說隋軍有七路,但現在只介紹了六路,另外一路呢?”

趙慈景雖然極為厭惡殘暴的李元吉,但他是個公私分明的人,不會把個人好惡帶到公事中來,聽到李元吉詢問,便到將木杆指向了大巴山東部,房陵、西城、通川、巴東四郡之交,“第七路就在這裡,這是獨孤卿雲、獨孤彥云為首的北鎮軍,據張士貴將軍回報,這支軍隊極有可能投靠了隋朝,雖無確切情報,但是從獨孤氏兄弟擁有隋朝爵位,以及楊侗容許他們在境內活動,即可看出北鎮軍與隋朝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且他們又與我大唐為敵,所以將之歸入隋軍、隋朝盟軍均可,他們所在的位置極為關鍵,可以隨時進入巴東郡,為隋朝第十軍開啟入蜀門戶。”

李元吉有點明白了,他對李淵說道:“父皇,照趙尚書這麼一說,北鎮軍對我大唐的威脅似乎更大一些。”

李淵冷哼一聲:“皇兒說得沒錯,從楊侗目前的部署來看,他就是用北鎮軍為楔子,只要這支軍隊開啟門戶,第五、第六、第七路軍即可輕而易舉的殺入蜀中平原。”

“難道我們就這樣被動捱揍?沒有想過主動出擊?”李元吉問道。

“我們雖然有二十萬多大軍,但都以新兵為主,分守各處要道之後,我們其實已經無兵可派。”李淵臉色十分難看,李唐王朝現在的軍隊一分為二,一部隊歸李世民所有,另外一部分才是朝廷的軍隊,他本想將李世民控制在成都城,讓朝廷大將去接管宕昌方向的軍隊,誰想李世民不僅自己逃了,連帶妻兒也悄悄帶走,使自己徹底失去了壓制他的手段,不過李世民也不算太過,依然使用朝廷派去的官員,認可朝廷對地方財政的掌控。

他的態度十分明顯,就是不想讓朝廷干涉他的軍事,對於朝廷不合理的軍事行動,完全可以置之不理。

李淵固然十分憤怒,但也沒想去征伐李世民這個逆子,一是不想便宜大隋,二來是朝廷的軍隊還不如李世民的多。

李元吉沉吟片刻,又說道:“隋朝去年一年佔領了青、徐、荊、揚四州,民心尚未徹底歸附,且加上隋軍大舉離開,我們能否效仿北鎮軍,派支軍隊去這些地方搞破壞?這樣既可以消耗隋朝的國力,又能使隋軍疲於應命,從而為我大隋爭取到恢復的時間。”

李淵看了李建成一眼,淡淡的說道,“太子,你來告訴元吉吧!”

“兒臣遵命。”李建成眉頭微微一皺,父皇以前要麼稱自己為大郎、建成,要麼是皇兒、成兒,‘太子’之稱固然顯得很正式,但從‘太子’、‘元吉’之稱,即可聽出了親疏之別,他也不知父皇為何對自己越來越冷漠,但現在顯然不是考慮這些問題的時候。

他對李元吉說道:“元吉有所不知,隋朝雖然調走了主力之師,冀、幽、並、雍、涼、兗、豫、青、徐、荊、揚等地並無大規模的主戰之師,但根據我們這些年來的一一探查統計,發現各個郡縣皆有維持地方秩序、清剿土匪流寇的郡兵,這些郡兵與我大唐不同,既不屬於兵部、也不屬於民、吏二部,由武部統一監管。而且這些郡兵每隔三年便有一次相互調動,避免長期駐紮一處。”

李元吉不解:“郡兵乃是雜役,為何要調動?”

“這是為了防止郡兵長期駐紮一地,在監管不到位的地方盤剝百姓,形成遊離於律法之外的犯罪團伙,這與官員避開本郡、屆滿換地的制度一模一樣。”李建成說道。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