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隋第三世> 第834章:大隋半月談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834章:大隋半月談 (1 / 3)

兩儀殿,門下省納言皇甫無逸、中書省中書令李景,尚書省三僕射楊恭仁、韋雲起、楊善會和麾下九部尚書俱在,此外還有九寺卿,除了還在夷陵主持軍務的兵部尚書李靖,大隋中樞官員基本齊了。

滿面喜色的工部尚書姜行本向主位上的楊侗行禮道:“啟奏聖上,自古行軍,少不了嚮導,然而大軍若是到了北方一望無際的草原和瀚海,很容易迷失方向,飛將軍李廣就是因為迷失了方向,這才貽誤軍機、憤而自刎。這還只是草原,若是誤入東西南北不分的茫茫瀚海,恐怕還有全軍覆沒之憂。固然早有指明方向的指南車、磁勺,但因為笨重和人力旋轉之故,方向都不太準確,尋找比指南車、磁勺更方便的指向之物便成了當務之急。經過工部侍郎何稠與工部巧匠多番研究,終於研製出了輕便、精準的指南針,哪怕是在暗無天日的風沙之中,也能精準、清晰的辨別方向。”

姜行本說著,將一大一小兩個圓盒呈遞上來。

楊侗先看巴掌大小的圓盤,只見這個指南針中間有一個長長的指標,指標四周分別有著東方西北四個方向,指標上方是玻璃蓋子,顯得格外精緻,很適合行軍使用。至於那個大的指南針,就更精細了,跟後世看風水的羅盤沒多大區別,上面寫著密密麻麻的天干地支。

楊侗拿著手中指南針,走下了龍座,一邊走,一邊用力搖晃,發現自己不管怎麼使勁,無論走到哪個地方,玻璃下的箭頭始終指向南方。

楊侗讚歎道,“瀚海之中之所以迷失方向,是因為漫天黃沙處處相同,根本沒有提供辨別方向的參照之物,再加上風沙大,簡單的指南針根本用不了。現在有了這個密封的指南針,東南西北一目瞭然,也使我軍有了縱橫大漠的資本,海上航行亦然。”

指南針名氣很大,但楊侗卻知道製作方法頗為簡單,以前初中物理課上?還用縫衣針做過簡易的指南針?這些年行軍打仗,也在使用簡單的指南針?只是以前使用的指南針?和工部這兩個一比,差距就出來了。

“聖上?微臣這幾日研究了工部製作的指南針,發覺其中蘊含著濃濃的天地至理?無論在何時何地、無論風中水底?指標都是一直向北,實在是巧奪天工。”孔穎達讚不絕口道:“微臣認為新式指南針不單適用於軍事、航海,還能輔助朝廷測繪出更加精準的山川地圖。”

“孔尚書所言極是。”楊侗看了看手中的羅盤,心說這玩意不就是用來看風水的嗎?

“聖上!”楊師道拱手道:“海邊漁民以打漁為生?他們為了多得一點收穫?往往冒著生命的危險,駛入更深的海域,而海上天氣變幻無常。當他們察覺到天氣有變之時,忙中出錯,找不到準確的歸途?因此每年都出現不少的悲劇,微臣懇請聖上?讓工部大量製作這個簡易的新式指南針,儘快向沿海漁民人家推廣。”

“准奏!不單要向沿海村莊推廣?還要教會他們怎麼使用指南針。”看了看只有東南西北的簡易指南針,楊侗對姜行本說道:“再在刻盤加上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刻度。並以東木綠、南火紅、西金白、北水黑、中土黃的標準給刻盤上色。”

“微臣遵命。”姜行本略微一思索?便明白了楊侗的意思?若是塗上顏色?指南針將在文字識別的基礎之上,多了顏色識別。

他又說道:“微臣還有一事,要向聖上報喜。”

“何事?”楊侗饒有興致的問道。

“回聖上,往返於洛陽和大興雙線軌道已經竣工。”

“效果怎樣?”楊侗頓時更加激動了,他來大興的時候,也見到工部在大興和洛陽之間構建出來的軌道,只是當時尚未竣工,無法親自體驗。

姜行本行禮道:“還請聖上移駕千秋殿沙盤室。”

“一起去。”楊侗有些迫不及待的走向了沙盤室。這座巨大大隋沙盤是不久前才完成,隋軍制作沙盤主要是靠大量斥候在各地打探訊息,繪製成了地圖,所以城池周圍和平原地區的沙盤比較準確,但山川湖泊只能提供一個大概資訊,不過隨著大隋對天下掌控力度的加強,以及楊侗對精準地地形的重視,所以工部在測繪方面投入大量人才,使大隋地圖和沙盤一直在改進和完善,像一些耳熟能詳的山脈、原野、河流、城池、道路、關隘、橋樑都已經清清楚楚的呈現在沙盤之上。

在連通洛陽和大興之間的軌道上,已經擺上精緻的‘火車’模型。

“聖上請看。”姜行本拿著一根木棍指著軌道,介紹道:“由於目前沒有更好的材料,所以軌道和枕木皆是松木所造,若是日後有了新的材料,再來取代松木。”

“松木質地鬆軟,為何不用堅硬的木材?”楊侗有些不解。

“聖上,枕木不僅在曠野裡日曬雨淋、風吹冰凍,還有一半要埋到夯實的土裡,若是沒有經過特殊處理,很容易腐朽,相對於其他堅硬雜材,松木哪怕埋設百年,還是完整無缺,所以只需注重裸露這部分即可,這樣至少省去一半的工序和財力。”

“長見識了,姜尚書繼續說。”楊侗示意姜行本繼續。

“喏。”姜行本又說道:“軌道和枕木是松木,而路基則是夯實的土路,它與枕木持平,免得馬失前蹄。至於軌道車的負重能力,是根據車的長度、車輪數目區分。聖上眼前所見這個模型,是目前載重最大的軌道車,一共有十六個車輪,可負重萬斤左右,只需八匹馬拉動即可。只要車伕技術熟練,日行五百里不在話下,而從洛陽到大興的軌道只有八百多里,也就是說,兩三天時間就能跑一趟,而沿途只需換馬三次。”

“負重萬斤的軌道車,能日行五百里,要是大規模建成,以後從洛陽到大興的物資,根本無需徵調民夫,更能省時,這絕對是一次巨大的飛躍。”楊侗說到這裡,又問道:“能不能用十六匹馬拖三十二輪的車子?運量不就增加了一倍嗎?”

姜行本苦笑道:“微臣也想過,而且覺得成功的可能性還很強,只是車子載重能力有限,要是超裁,車子和車輪都吃不消。”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