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隋第三世> 第773章:食鹽大業,設宴索賄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73章:食鹽大業,設宴索賄 (1 / 2)

鹽是一個意外的收穫,並非是楊侗讓李客師緊急趕來的原因,但食鹽關係到大隋幾千百姓的生活、健康,問題既然遇到了,就不能不盡快解決。

楊侗當下便將李客師帶回大帳,向他傳授提鹽技術。

鹽有海鹽、井鹽、湖鹽三種,湖鹽又稱池鹽,遍地都是的青海鹽便是湖鹽的一種,這種鹽經過長期風吹日曬,凝結成晶體,沉澱到湖底,如茶卡鹽海、青海湖、柴達木盆地的鹽湖,歷經數千萬年變化形成了幹湖,鹽晶暴露在表面,不需經過加工即可直接挖取,所需工序僅是提純、晾曬這兩步而已,不過僅是提純技術不到位這一步,就讓它沒有得到開發,如泥土一般,世世代代曝於荒野。

不過相對於成分複雜、很以提純的河東鹽,西海的鹽乃是天然的上等可食用鹽,成分十分簡單,先將其液化成鹽水,加入適量石灰水,幾種主要雜質就會發生化學反對,沉澱下來,取上層清水,再用蘇打水,不斷攪拌,直到不再產生渾濁物,即可去除澀味,最後蒸煮或是晾曬即可得到雪花一般的優質食鹽,餘其便是對人體有益無害的微量元素。

聽完楊侗的技術,李客師大有豁然開朗之感,細細一想,這辦法似乎也沒什麼,關鍵是之前沒人想過。

“這製鹽之法其實十分簡單。”楊侗說道:“而西海數百個鹽湖,遍地都是結晶鹽,又有煤炭為液化結晶鹽、蒸煮的燃料,所以只要人手足夠,日產萬斤都不是事兒。”

在任何一個時代,鹽都是一個國家的重中之重,一方面關係到萬萬千千人的生活,另一方面則關係到朝廷的稅收。只因任何朝代,鹽稅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小數目。

西海之鹽背靠取之不盡的茶卡鹽湖、柴達木盆地,只要人手足,產能就令人難以想象,之後可依靠官道、黃河、湟水運輸,可以說,西海之鹽條件得天獨厚。

一旦西海成為產鹽重地,這對方方面面產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尤其是柴達木盆地,依靠本地盛產的鐵、銅、鹽、煤炭等先天條件,必將如後世那般成為大隋專門製鹽、鐵、銅產品的工業重地。

“聖上,照您這麼說,這種鹽具有就地取材、方式簡單、成本不高、物美價廉的特點,一旦上市定會引起一場轟動,在瞬間即能擊敗市面上昂貴的細鹽、粗鹽、毒鹽。讓他們關門大吉。如果鹽生產出來了,又如何來賣?”

李客師知道楊侗只讓他一人知道這種製鹽技術,顯然是秘技自珍,單為朝廷所用,而不是把這暴利讓給鹽商。

楊侗說道:“這種利於萬千百姓的技術和產品,應該用來造福百姓,絕對不能成為某些人牟取暴利的工具,朕還是打算納入商部,由供銷社平價來賣。”

供銷社是官營的連鎖超市,既有琉璃製品、英雄烈等奢侈品,也是農具、鐵器、糧、油等等和民生有關的物品,由於連連豐收,且有朝廷的大量儲備來平抑價格,所以糧、油價格始終穩定,沒有出現穀賤傷農、谷貴傷民事件,鹽的重要性不弱於糧食,自然也要納入朝廷的管制範圍,走薄利利民之路。

“若是納入朝廷管控,鹽價大跌,實乃天下百姓之幸事。聖上仁義。”李客師擊節讚歎,並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西海鹽製成以後,可透過湟水運至金城,然後透過黃河運到會寧、靈武、五原、榆林、定襄、馬邑、樓煩、陰雕、離石、龍泉、延安、文城等等黃河兩岸郡治供銷社,最後分往雍、並二州內陸之郡;第二路,則是透過渭水進入關中;第三路是從河源南下,進入益州。第四路,由大興透過廣通渠,運抵洛陽,再以洛陽為中心,透過運河、官道運往全國各地。至於緊靠西海之郡,則是就近透過陸路運輸即可。”

“如此的話,運輸成本依然居高不下,朕打算用李太守之法,將西海之鹽解決洛陽以西的大隋各地的食鹽問題;至於洛陽以東,則是以海鹽為主。”楊侗笑道。

“這法子也能用於海鹽?”

“是的。”楊侗說道:“鹽價昂貴主要是產能少,產能少是製鹽的方式方法不對,要是海鹽把蒸煮法換成攤曬法,漫長的海岸就是產鹽之地,產量自然就上來了,食鹽雖是必不可少的食物,但它畢竟是佐料,一斤鹽能夠讓五口人家用上十天半月,所以只要過了第一波勢力,人們的需求大減,而食鹽卻源源不斷的進入市面,價格自然也就降了下來。這時候,食鹽就會出現類似‘穀賤傷農’的局面,但又不能不生產,所以為了維持數量龐大的鹽民,那就要開啟新的商道。”

“透過絲綢之路外賣?”李客師眼睛一亮。

如今天下,不單是大隋,西域等國也因為技術不足的原因,各國鹽價同樣居高不下。而西海往北,即可透過大斗拔谷進入張掖,如果從柴達木盆地出發,越過大小柴旦、阿爾金山和祁邊山口,即可抵達敦煌,這兩條路再往西,則是通往西域北絲綢之路。但如果直接從柴達木盆地直接往西,過芒崖,就是鄯善和且末,再過去就是西域,這是南絲綢之路,對於西海來說,南絲綢之路無疑更近一些。

“朕也是這麼想的。西海之鹽滿足國內需之後,以高價專門來賺西域、西突厥、波斯的錢。”

楊侗笑著說道:“而要大量產鹽,就需要僱傭大量西海百姓開採原料,大家的日子也會因為鹽而富裕起來。對當地百姓來說,開採鹽原料的利益比放牧高,漸漸就會定居在鹽場附近,甚至還會吸引很多河西百姓前來,而你這個西海父母官,只需均分田地、妥善安置,以後管理、教化起來,也會省去很多很多麻煩,長此以往,遊牧民族和我們中原沒什麼兩樣。但是萬事開頭難,你現在的擔子也很重。”

“聖上,微臣不怕擔子重,就怕沒有擔子擔。”李客師雖是李靖的弟弟,但兄弟二人相差十一歲,兄長李靖慢慢老去,弟弟卻正值有為之年,充滿了蓬勃的“朝氣”。否則也不會放棄美好的關中生活,請命外放,津津有味的當起了一個下郡太守。

但要是按照楊侗的思路去走,且走得勝暢,這個連下郡都不夠資格的西海郡,遲早會發展成舉世矚目的上上郡,這成就可比治理好一個上郡高多了。

楊侗也喜歡這種充滿“朝氣”的官員,笑著說道:“大規模生產,就還需要大規模作坊,所以急是急不來的。你先將這些步驟全部記下,讓工匠多次測試石灰水和鹼水的新增配比,力求產出最優食鹽,然後在以此配方大量產鹽。”

“微臣遵命。”李客師激動道。皇帝讓他單獨負責食鹽的煉製,顯然沒將他當作外人,這分濃重的信任,這讓他備受鼓舞、倍加感動。

“你可以從茶卡鹽湖開始,將這營造成一個成功案例,以後人手足了,再向其他地方擴充套件。”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