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隋第三世> 第722章:禪位之以退為進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22章:禪位之以退為進 (1 / 3)

武德殿外,在諸多臣子惴惴不安之中,李淵額上青筋跳了一跳,壓下了心怒火,淡淡的說道:“大唐淪落至此,確非朕一人之過;然朕作為大唐皇帝,大大小小、對對錯錯的決策皆由朕是出自朕的決斷,難道朕不是責任最大的那個人嗎?別的不說,最少朕有用失查之過,正因如此,才有幷州失守、關中失守、東征慘敗、谷城慘敗等等一連串喪權辱國事件的發生……正因為朕識人不明,才導致獨孤氏為首的關隴貴族裡通敵外……此之種種,天下人只會說朕昏聵無能、識人不明、用人失當,誰會說李孝恭、李世民、李神符、李叔良、竇抗、竇琮……?”

群臣無言以對,表面上雖是如此,但要是按照你這種掌兵方式,換成是白起、李牧、廉頗、韓信、衛青、霍去病、曹操、楊爽、楊素等等史上名將,恐怕也會慘敗。

“天下人會說朕不如楊侗小兒,朕不服又能怎樣?幷州、關中、隴右、河湟、淯陽、洛陽、朱陽關等等大戰,我們一敗再敗,將士死傷多達數十萬眾,這誰來負責?誰能負責?幷州、雍州、涼州、漢中、荊州等無數疆土喪失,又有誰能負責?王公大臣、平民百姓顛沛流離,無數人家家破人亡、妻離子散,這又有誰能承擔?你們說,所有這些負責,除了朕來承擔,還有誰?所以朕必須給大唐臣民一個交代,所以朕必須將帝位讓出。”說到此處,李淵反而平靜了,和緩語氣之中卻流露出了刺骨寒意。

“朕想了好幾天時間,早就三思三思再三思無數遍了。”望著階下的陳叔達,李淵問道:“且不說其他,陳相國,朕且問你:橫掃**、一統天下的強秦為何二世而亡?強盛無極的大漢王朝,為何難逃分崩離析、灰飛湮滅的結局?”

陳叔達愣了一下,不過這問題明顯難不倒他,於是恭恭敬敬的答道:“秦朝暴政,使舉國反抗,遂二世亡;漢朝宦官禍國、外戚弄權,遂斷送四百年江山。”

李淵沉聲道:“朕以前也認為如此,可是經過這幾天的思考,朕發現秦漢之敗亡,看似是朝堂之外的緣故,實則是自身痼疾所致,秦始皇雄和偉略、英明神武、一統天下,傳至二世卻宗廟滅絕。而漢朝雖有文景之漢、武漢雄風、光武中興,但是到了後期,卻是因為幼主沖齡、不識政務,這才導致君權旁落,帝國飄搖,傳至劉宏而分崩離析…隋之文武最為典型,文帝英明神武,隋朝雄踞四海、橫行天下、舉世無雙;楊廣昏聵殘暴,終使大隋帝國民不聊生、烽煙四起……說來說去,秦漢之敗亡、隋朝之崩塌,完是帝王之昏聵。”

群臣默然無語。

凡是有一點水平的人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沒人敢說。因為在君權至上的年代,無人敢去質疑皇帝權威。

為什麼楊廣當初寧願和天下門閥開戰,也不願下《罪己詔》?無非是想維護帝王權威而已!只要是皇帝就永遠正確、永不犯錯……因為帝王權威一旦遭到質疑,這個政權就出現動盪,諾大帝國就有崩塌可能。

楊廣還能執宰天下、佔據大勢之時,且不願下《罪己詔》;如今的大唐岌岌可危,李淵威嚴喪盡,下《罪己詔》的後果可想而知,可他受制於無數萬陣亡將士家眷,卻不得不下,否則將陷入眾叛親離的局面,可下了,結果也好不到哪兒去,索性就禪位給李建成,以平民怨。

一些聰譬如李建成、陳叔達、蕭瑀、劉文靜、裴寂、竇軌、豆盧寬等等聰明人,已然理清了箇中竅門。於當前的大唐而言,李淵讓位,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但是作為當事人,李建成則是呆若木雞,他感受不到半點喜悅、也感受不到半點溫暖,有的只是徹骨的冰寒……

父皇的舉動,讓他想到了齊後主高緯,高緯在國勢艱難時期,將帝位傳給了兒子高恆,名義上是太上皇,但實際上退居幕後,仍舊大權在握,而繼位的高恆,不過是高緯手中的一個傀儡,其唯一的價值是揹負各種失敗的罵名。

李建成從父皇的一系列任命,即可看出,幾個都督府的大都督,依舊是父皇的人,而李孝恭雖是升為荊王和巴東大都督,可長史高士廉、司馬柴紹皆是父皇的人,這兩人會成孝恭的左膀右臂嗎?

“微臣雖然萬分不捨、萬分悲痛,心如刀割,可微臣至死也不會不願違拗聖意。太子殿下仁孝敦厚、足智多謀,確實是承襲大統的不二人選。若是殿下登基為帝,臣等一定竭力扶持,不會有半點違逆,請聖上大可放心!”裴寂重重的跪在積水之中,三跪九叩。

群臣心裡暗自鄙視。

第一個反對的是他,第一個支援的也是他。說到底,他心知新君是一個傀儡,大權仍舊在李淵之手,為了享有特權,所以無恥的向李淵大表忠誠。可是難道他就不會想想,一旦新舊交替出現不可控制的因素,將會造成大唐王朝內亂紛紛、四分五裂?

面無表情的李淵終於露出了一絲笑容,欣慰道:“還是裴相國體恤朕心,朕深感欣慰。”

裴寂站了起來,語氣鏗鏘的行禮道:“微臣只知道,凡聖上旨意微臣都會唯命是從!”

李淵滿意點頭:“諸卿可有想問的嗎?”

“啟稟聖上,臣有兩問。”李淵心腹唐儉拱手道。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