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隋第三世> 第697章:唐朝議科舉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97章:唐朝議科舉 (1 / 2)

隋朝士子鬧事的訊息很快就傳了襄陽,這讓李淵動了開科取士之念,並在政事堂和李建成、諸位相國商議。

這時李淵說道:“諸位,楊侗能夠開科取士,我大唐卻遲遲沒有動靜,導致天下人才皆歸隋朝所有,朕就想,我大唐難道就不行嗎?”

自從楊侗揚威域外,收復幷州,大隋王朝逐步強盛,各方勢力對寒門人才的吸引力就大不如前,也就是因為楊侗與天下士族為敵,關東士族和南方士族才陸陸續續前來投奔,這些人的到來確實壯大了李唐王朝的聲勢。糟糕的是,這些士族顯然也擔心李淵如同楊侗一般,打壓士族。隨著士族佔據的官位增多,他們便聯合關隴貴族排擠和打壓寒士。

他現在有些明白李建成當初為何說要不能一戰拿下薛舉,便休戰推科舉的原因了,若寒士之官不到四成,李唐不僅是在軍事上難以抗衡隋朝,在自主權上也不斷被削弱,就拿如今的李唐王朝來說,就算他李淵想要歸順隋朝,這些大員也沒幾個人願意。

就拿突氏來說,有很多傑出子弟死在隋朝之手,如今更是捐獻九成以上的財產,為何?自然是希望李唐王朝打敗隋朝,有朝一日能夠報仇雪恨、獲得高回報。

這樣的家族在李唐極多,尤其是楊侗當初暗殺李密官員,順帶收拾很多謾罵他的很多士族子弟之後,抱著這樣心思的人就更多了,所以就算李淵真的想要歸順,也已不可能,原以為諸多士族歸唐是好事,如今看來,李建成當年就已經料到了。

所以,李淵的想法是借關隴貴族受到清洗之機,將空出來的職位分配給寒士,使朝堂得以平衡。關鍵是李淵李唐王朝遭到沉重打擊,他希望地方百姓安定,想讓治下文人在各地宣揚李唐王朝的好,科舉便成了李淵最佳之選,只要放出開科取士風聲,就能夠籠絡文人,收買人心。

“父皇萬萬不可。”不等大家發給意見,李建成便出聲反對:“父皇,楊侗這些年讓科舉深入人心,且有萬千士子鬧事,可見科舉處理不好,輕則激起眾怒,重則天下動盪,可見科舉不是想開就開的。”

李建成以前的的確確主張開科取士。他認為楊廣當初能夠讓太原王氏、滎陽鄭氏等士族不得不低頭,關鍵就在科舉。

寒士視科舉為踏上青雲之路,他們為了保護自己的權利,自然而然的團結起來和名門世家對抗,完全不用楊廣去苦口婆心說服名門士族讓步,他也沒必要為關東士族而操心,他知道能和名門士族們對抗的人,不是他楊廣,而是大隋萬萬千千名寒子。要不是他緊接著收拾關隴貴族,且到處搞大工程,失去民心,哪有什麼亂世?

當初眼見大唐王朝在走楊堅的老路,李建成心急如焚,建議他的父皇一邊爭霸天下,借戰爭降低關隴貴族對軍隊的把控;一邊仿效楊侗,以科舉來平衡關東士族對官位的大量佔據,反正有楊侗拉仇恨,唐朝的開科取士哪怕有一定的動盪,卻也不會太過嚴重。

父皇卻擔心惹惱支援他的關隴貴族和諸多關東士族,打算平定天下後再舉動科舉考試,收攏天下人才,可李唐王朝不僅沒有平定天下,反把地盤越打越小,甚至連生存都困難。但是李淵在關隴貴族之軍還沒有收拾的情況下,卻想搞科舉,這簡直把李建成驚得不行。

連一個安定的大隋王朝都不夠楊廣這麼折騰,岌岌可危的李唐要是一邊搞關隴貴族、一邊用科舉搞若即若離的關東士族,立馬就會完蛋。所以,李建成一聽父皇這話,差點沒被嚇暈。

“你以前不是主張開科取士嗎?現在為何反對?”李淵很有些不解。

“父皇,這怎麼能一樣呢?以前我大唐江山根基穩固,聲勢一時無二,便是楊侗也大有不如,如今我大唐王朝比起當初是天地之別。這時要是開科取士,而動各地官員利益,這對我大唐王朝的穩定不但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會造成巨大動盪。”

“聖上,微臣贊同太子殿下。”蕭瑀這時起身行禮道:“科舉不是一件事容易的事,它關係到太多人的利益。楊侗這一次顯然是沒有處理好利益糾葛,才導致士子大暴動。正所謂萬事開頭難,我大唐從未開科取士,要是貿然開啟,恐怕會有更多糾葛察覺不到。聖上要是有心舉行科舉,那現在就要著手準備,反覆商議再舉辦,只有準備充分,才能做到有利無害。”

“罷了,科舉之事暫且放一放吧。”儘管李淵心中極不舒服,但隋朝發生的事情,也讓他意識到倉促開科取士只會帶來無窮麻煩,稍有不慎,科舉便會成為壓倒大唐的最後一根稻草。

更讓感到壓抑的是被他倚重的人,個個表現得出了沮喪、頹廢之勢,個個都失去了入主關中時那種‘朝氣’,他現在其實最需要的是用一場大捷來提振大唐低迷的時局,甚至還想答應李世民的要求,放棄漢水防線,舉李唐王朝之兵,主動對隋朝發動一場大戰。但是襄陽還有北鎮軍這個大麻煩,平叛一直處於一種僵局之中。

李淵也明白負責殲滅北鎮軍的李世民所面臨的難處,去年的東征慘敗使唐軍士氣低迷,如果李世民貿然對堪比驍果軍的北鎮軍作戰,一旦再失敗,唐軍或許因此崩潰,更讓李世民為難的是,不但要殲滅北鎮軍,還要輕易獲勝,大一點的損失,大唐王朝都承受不起,在沒有六七成把握的前提下,李世民不敢放手一搏,而且北鎮軍是一支無援之孤軍,這個時候最好是派小股部隊騷擾,設法毀其糧草,待其陷入無糧可食時,其內部就會自我潰敗。所以李淵同意李世民建議,不急於決戰,朝堂這種無能為力、聽天由命的頹廢局勢也讓李淵差點發瘋。

好不容易想到用科舉扭轉頹勢,但洛陽士子大暴動給他潑了一盆冷水,李淵忍不住長長嘆了口氣,轉移話題的問道:“楊侗最近有何動向?”

“楊侗已經回洛陽了,除了留下必要兵馬,其他軍隊都開始撤出淮陽,其中就有很多軍隊向南陽和南郡方向開進。而秦瓊和張鎮周殲滅林士弘以後,便率十萬大軍在東陽集結,準備和孟海公、馮盎聯軍決戰。看起來,似乎是打算統一南方,短時間內應該不會發動隋唐之戰。”劉文靜答道。

李淵苦澀一笑,孟海公和馮盎的聯軍高達二十五萬,秦瓊和張鎮周只有十萬人,可是楊侗卻穩如泰山,沒有派兵南下,反而不斷向隋唐邊境派兵,可見楊侗並沒有將聯軍放在眼裡,等他再次出洛陽時,恐怕就是隋唐大戰爆發的時候了。

“聖上,荊北數郡佔了我們太多兵力,處處防禦,防禦卻顯得處處薄弱,要是隋軍佈局完畢,從各段發起進攻,我們守是守不住的。房玄齡出使襄陽的時候,不是要我們以荊北換取一年的休戰時間嗎?依微臣之見,乾脆答應他們好了,儘快遷都、遷民入益州,憑藉山川之險抵禦隋軍。”竇軌以前他和獨孤整生怕戰火殃及他們在益州的利益,反對遷都,可在他決定徹底效忠李唐王朝的時候,心態也就變了,希望李唐儲存有生之力,據險而守,再與隋軍博弈。

李淵聞言默然無語,對他來說,此刻想遷都也不太容易了啊。

遷都倒是還好說,遷民卻不是一件小事,遷民耗費糧草不說,途中又有多少百姓罹難?而且這樣種孤注一擲的做法,一旦山川之險也難以抵禦隋軍的時候,他連一個縱深之地都沒有了,只能跟楊侗硬抗。何況襄陽境內還有三萬叛軍,在其未滅之時,遷都不是給了他們突襲的機會嗎?另外,漢水防線上的兵力眾多,若是一撤,全都亂了,隋軍怎麼可能會放過這麼好的機會呢?還有即將到來的吐蕃騎軍,擅長在平原作戰,到了山川縱橫的益州,十成戰力少說也要對半砍,難道只讓他們保衛天府之國平原?

說起來,還是竇軌當初不明事理,上了獨孤整的當,反對遷都,要是以前只有獨孤派反對,他現在已經身在成都了。

看了竇軌一眼,李淵搖了搖頭道:“今非昔比啊,以前楊侗要和李密作戰,生怕兩面受敵,這才要和我們休戰,然而李密沒有給他造成什麼麻煩,這麼快就被殲滅了。我大唐已經成為楊侗為數不多的敵人,戰事遲早會發生,他這時候又怎麼可能重提休戰之事?”

竇軌聞言,沒再多說什麼。

李淵將話題轉移道:“如今之勢,楊侗已非我大唐難匹敵,不若……”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