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隋第三世> 第598章:永除後患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598章:永除後患 (1 / 3)

“兒臣拜見父皇!”武德殿御書房,李建成、李世民連袂而來,恭敬行禮。

見到二子到來,李淵揮了揮手,道:“你們坐下吧!”

兄弟二人見到父皇神采奕奕,一點沒有之前的憂色,不自禁的相顧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出了驚訝之色。兩人目光一觸便都移開了,都沒說話,儘管只是因為治國理念不同起了衝突,但針鋒相對的爭執,讓那並不牢固的情份和信任又生出了絲裂痕。

“建成,你認為楊侗擴軍五十萬的訊息是否真實?”李淵目光看向了李建成,李氏父子與楊侗接觸的也就李建成了。

“父皇!”李建成嘆了一口氣,苦笑道:“他實在太能裝了,所說的話很坦誠、所做之事也都擺在明面之上,但我們總是上他的當,老實說,兒臣也猜不到真假。不過對我大唐而言,不管他是真的增兵五十萬,還是故意散佈謠言,都不重要。”

李建成言之下意十分明顯:楊侗現在傾巢出動,就已經足夠對付李唐了,他增不增兵,結果都一樣。

李淵默默點頭,感嘆道:“其實從準備起兵到入主關中,一切都在朕的算計之中,便偏偏出了楊侗這個異數,這個人實在太詭異了,或者說他運道好,似乎天時地利人和,他全佔齊了,如今的隋朝內外安定,外無外敵。而我們卻沒有多少準軍作戰的時間了,若朕所料不錯,楊侗必然枕戈待旦,開春之後,隨即出兵,當然這也不是最可怕的事情,關鍵是我們不知道他還有什麼陰謀詭計,而他卻總是能把我們看窮,僅這一方面,我們就已經徹底落了下風,唯一能做的自然被動迎戰,在戰場之上隨機應變!但這些都是外患,我們的內憂又是什麼?如果內憂不除,何以平外患?”

李建成微微一愣,隨後無奈的低下了頭,父皇明知道內憂是什麼,卻還要他來說,顯然對各個大門閥近來的表現相當不滿了,這才把話題引到這裡來,雖然他覺得眼下不是與大門閥決裂的時候,但若是有這些人當隋朝內應,隋軍再次攻來之時,大唐必將內外交困。“內憂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世家門閥,其中以關隴貴族實力最為驚人,各個權貴門閥,家中子弟不是從商、就是為官為將,勢力極其龐大,在地方上猶如皇帝一般,把持地方政權,我曾經上奏父皇,要對他們採取一定的措施,限制他們無度膨脹,但父皇念在他們有擁立之功,不忍薄待功臣,採取了寬容的政策,導致他們漸漸壟斷大唐軍政各級職位,他們在政治軍事上執掌權位;而在賴以生存的土地這個方面,他們借亂世為名,暗中縱私兵為匪,晚上一個村莊一個村莊的屠殺乾淨,這樣一來,村莊的田地就成了無主之地,到第二天白天,這些土地便劃入了他們名下。”

“還有這等惡行?”默不作聲的李世民聽得大為震驚。

“很多很多!”李建成苦笑著說道:“你在西城郡駐守多年,難道沒有百姓北逃嗎?”

“有!西城郡由於大量自耕農逃往漢川,使得全郡人口銳減,已經到了嚴重動搖朝廷賦稅的地步,我不得不設卡阻擋。”李世民說道。

“那些空出來的土地呢,到朝廷之手還是荒廢了?”

“這,這當然沒有荒廢。”雖然李世民一直主軍,不理民生和政務,可田裡長草還是稻子,還是知道的。

“現在已經全部成為大門閥的土地了。”李建成不再理會李世民,而是向李淵拱手說道:“父皇,大門閥大肆吞併土地,經營莊園,又因為他們不需要交稅,因而府庫空虛,漸成裂土為王、割據一方之勢,使朝廷政令很多時候都不能有效貫徹下去,此事若是嚴肅對待,遲早必成巨大禍端。”

李淵冷冷一笑,“關隴貴族乃是我大唐的根本,在起事之初立下不少的功勳,有點優待是應該的,朕也並不反對,但如果不能安分守己,那就不要怪朕不客氣了。”

李建成這些話,讓李淵對各大門閥更加警惕,巴蜀雖是李唐的大後方,但是這幾年並不平靜,‘亂匪’襲擊村莊之事時有發生,這些百姓對付不了兇殘的‘亂匪’,只能被迫當起了流民,而這關隴各大門閥失去了關中之後,迫切恢復巔峰所使得的兇殘手段,人皆此心,彼此之間都預設了其他門閥的行徑,而且不了爭奪到更多、更好的土地,一個二個都在使勁競爭,屠殺、驅逐土生土長的地方百姓,以免被其他人先佔了去,如此一來,遭殃的是無辜的百姓。

對於關隴門閥這些見不得人的手段,李淵實際上是心知肚明,這些土地不僅成了各大門閥的土地,那些被迫流浪的百姓其實也被各大門閥藏匿,如果這些藏匿人口被釋放出來,朝廷在巴蜀至少增加近百萬人口,對改善朝廷稅賦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真要這麼做了,這當然是得罪關隴門閥的事情,會觸犯到他們的切身利益,所以李淵多年來一直隱忍不發,只是朝廷現在不僅淪落到無法維持運轉的地步,甚至還有被顛覆的危險,哪怕他再不願,也不得不與奪取關隴權貴提前決裂。

“說說第二個吧!”

“喏!”李建成眉頭一蹙,沉聲道:“巴蜀近來冒出一股兇悍的流寇,有漢人、有僚人,人數約有萬人左右!這些人自稱太和軍,他們神出鬼沒,不斷襲擊各大門閥的莊園,手段相當狠毒,凡是與各大門閥沾親帶故的人,莫不慘遭荼毒,然後用奪取到的錢糧救濟流民災民,在巴蜀很有人望,據地方來報,這支太和軍的人數有擴大趨勢。”

“太和軍?”李淵臉色微變,一萬餘人這數量讓他心中泛起濃重的警惕。

“‘太和’二字,有些像道家,難不成是蜀中道家帶頭?”

“不只是像道家,還是一個皇帝的年號!”

“魏孝文帝。”

“孝文帝時期,為了保衛國都平城,在長城沿線建立了很多軍鎮,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武川鎮、沃野鎮、懷朔鎮、撫冥鎮、柔荒鎮,統稱北方六鎮。這六個鎮是北魏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重要軍鎮,守將大多是拓跋家族貴戚和北魏賢臣。太和十七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使北方六鎮地位迅速下降。同時,也使得朝廷對六鎮控制力迅速減弱,六鎮武將蠢蠢欲動,拉幫結派、互相結義,又相互爭權奪利,自成軍閥。武川鎮宇文泰和懷柔鎮高歡逐漸崛起,成為兩股最具實力的割據勢力,迅速主宰北魏政局,繼而出現赫赫有名的‘八柱國十二將’,可以說,‘太和十七年’對於關隴權貴意義深遠!”說到這裡,李淵眼眸泛起冰冷寒意,還有一絲絲的恐懼。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