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制如同以前的制度那般,楊侗給了一個方向,交給時代精英們完善。眾人不負楊侗所望,只是探討到半夜,測試版本的‘內閣’就已經橫空出世。
內閣設立於乾陽殿東南方、文思殿正南的文成殿,成員七人,授予正四品內閣學士虛職。
根據楊侗的要求,設立一個名叫通政司的下屬部門,所有奏疏都先送到通政司,由他們抄錄兩份,原本送到內閣處理、一份送到皇帝御書房,以供皇帝及時過目,另外一份入庫存檔。
送到內閣的奏疏,由七名成員議論,給出相應的處理方案,這七人的處理方案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寫在不同顏色的紙張,然後貼在奏疏外,尋常的事務用白紙,接著是綠紙、黃紙,緊急的重大事務則用紅紙。
貼好紙條,統一送回政通司,抄錄好處理方案,再貼到存檔那本歸庫,七位內閣成員親筆所寫的原本送到御書房。
這時,錄事們則要先行瀏覽分類,如貼上白綠貼紙的奏疏屬實,且貼紙上的方案處置得當,便代皇帝批覆轉回通政司。通政司第一時間分類送到尚書省三僕射之手,讓後者給出建議或附議,再轉給與內容相應的尚書十部和八寺,對應部寺根據內閣和和僕射指示執行。而貼著黃、紅紙的重要奏章才會送到皇帝面前。
錄事擬好一個目錄,簡略註明各道奏疏的內容和內閣的處置,交由皇帝過目。皇帝便可據此篩選一遍,既能做到心中有數,又不會錯過重大事務。
對內閣票擬得當的奏疏,皇帝指示錄事代為硃批透過。而有疑惑的奏疏,則會親自觀看考究,甚至親筆指示批覆,並由錄事代批旨意。若是對內閣票擬結果不滿,皇帝也可否定,打回讓內閣重擬,或給出自己的處置結果,交由內閣商議。
決議最終形成後,交由中書省擬詔、門下省稽核,尚書省執行。錄事在這裡扮演著皇帝秘書的角色,同時也是智囊顧問。
沒有決定權的內閣負責給出處置方案,中書省是決策層,而皇帝是最終決策人,但門下省又有最終的稽核權。
如此轉了大圈,既保證了皇帝不被百官欺瞞,又讓皇帝及時掌握和處置軍國政務。皇權和百官相互制約,保證最終的平衡。
雖說楊侗的權威不是百官能夠掣肘得了的,但楊侗這麼做,是為了保證後代在這框架內不出亂子。既能避免子孫專權亂政,又防止權臣奸相奪權亂國。
但是楊侗也知道這種制度處於草創階段,肯定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最明顯的就是會讓辦事效率變得低下,為免某個環節故意拖沓,楊侗要求政通司專門列出一個表格,接到奏疏要錄上奏疏編號,並署上本人名字和日期,傳到內閣,也要當天的輪職成員署本人的名字和日期,環環如此。第個月底,由刑部、御部、大理寺檢查,查詢哪個環節有問題。
總之,由內閣創立而產生的這個權力鏈,會一年之內相繼完善,然後用十到二十年時間來打磨各種官制和各種權力的分配製度,努力做到更好。
這一套主要是體現在政務方面,而軍事上所發生的事情,無論大小都要第一時間送達兵部和皇帝之手,免得耽誤大事。
楊侗是‘開國’皇帝,個人權威不受任何人制約,而且開國勳臣歷來都是最純粹的一代人,對於付出了一輩子心血的王朝的熱愛,比未來者強上千百倍,他們都希望這個王朝一直好下去,所以這一代人正是建制和改制的最佳一代;而輪到太子楊崢,對朝堂掌控力未必還像楊侗這樣,朝臣也未必還像現在這麼純粹,如果由他來做,恐怕是困難重重;孫子輩來做的話,有可能搞得天下大亂。
眼見商議得差不多了,楊侗拍板道:“內閣、政通司和三省的關係就這麼定下來了,日後發現不足再做更改。如果有合適人選先推薦上來。”
楊恭仁想到了一個人,拱手道:“聖上,蘇威一直在上書求見。”
“蘇威不回家養老,還想幹嘛?還能幹嘛?這人有才,朕是承認的,但是他相當無德,朕是不會用他的。”
蘇威是北周宇文護的女婿,不是大隋開國功臣,甚至聽說大隋王朝建立之後,他還躲了起來,生怕文帝清算,也是文帝大度,建隋登基後,不但沒有降罪,還邀請蘇威加入自己的重臣體系,自此進入高層,輔佐文帝多年,成為文帝“四貴”之一,風光之極,將九成以上支援文帝的大官遠遠踩在下面。
當然,蘇威畢竟是前朝權臣宇文護的女婿,而宇文家又是前朝之主,作為前朝外戚、本朝新貴,無論在朝在野,蘇威的一舉一動都有人看著,時刻琢磨。一旦有新朝之人犯事,就要拉著他一起下水,自然,蘇威的仕途也起起落落。
總體而言,文帝還是相當看重他,多次在公眾場合替蘇威開罪,說他不過是受人牽連罷了,輕輕地罰一罰就行,至於官職封爵,照給不誤。終文帝一朝,蘇威都相當受重視。
不久後,武帝登基為帝,蘇威也跟著水漲船高,成為上大將軍,開始新一朝天子的富貴生活。蘇威當了一輩子的納言,無論是在文帝朝還是武帝時期,他都是重臣,文帝朝的四貴,武帝朝的五貴、選曹七貴、六貴都沒少過他。
不得不說這老傢伙還是非常有本事的,這是一個相當有才幹的宰相。可惜的是,這老傢伙的毛病更多,比如說貪財,比如說喜歡阿諛奉承,比如說喜歡朋黨,比如說喜歡黨同伐異,尤其是黨同伐異,是他五起五落的根本原因,可他安分不了多久又玩上了。據說他還以賈詡為榜樣,自我標榜深詣自保之道,他忠誠的永遠是自己的利益,你讓徹底收服於他,是相當困難之事。
宇文化及發動江都之亂後,任命蘇威為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到宇文化及失敗後,蘇威順勢歸附李密。不久李密在和王世充交戰中大敗一場,蘇威又跑到東都當起了王世充的太師,接著又和雲定興把王世充賣給了李世民,可他跑得慢,或是不想跟李世民走,所以一直留在洛陽。
蘇威認為自己是大隋老臣,所經過之地,都是被迫無奈的隨機而處,希望獲得大隋收容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