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有真心向道的人嗎?
當然有,但這類人極少極為罕見。最少眼前這個袁紫煙不是真心向道的人。
袁紫煙好半晌才說道:“那聖上以為什麼人是真正的道士。”
楊侗說道““清淨無為、自食其力、隱居山間、躬耕樂道的才是真正的道。你們不是說道法自然嘛?天下紛爭也是一種自然現象,你們干涉了,那就是對‘道義’和‘道祖’的大不敬。”
袁紫煙無話可說、無計可施,因為楊侗說的這些,是道家的核心思想。
但是按照楊侗這麼說來,真正的道士就該隱居山林,過著苦哈哈的生活。袁紫煙插手凡間事,那自然就是偽道了。
“噗”
“噗”
看到楊侗說得袁紫煙啞口無言,羅士信等人忍不住爆笑出聲。
“聖上詭辯的本事厲害,我說不過聖上。”袁紫煙彷彿沒聽見楊侗言語之中的譏諷,而是面色平靜說道:“聖上,我道家除了被世俗權利迷了道心的張角,自古以來就是順勢而為,同世俗法度沒有矛盾。聖上又提倡百家爭鳴,我道家在不在此列?”
“在,當然在。”楊侗很肯定的點了點頭,道:“朕不反對任何宗教在大隋傳播信仰,只要你們得到百姓信奉,朕絕對不會去管,但是任何一個教派,都必須在我大隋的律法之內…在教派規則與法度發生衝突之時,一律以國法為準…任何人、任何教派的規則都不能超脫律法,這是底限!”
袁紫煙點頭道:“我也認為殺人償命、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之事。”
“與國家律法同步,也是朕欣賞道家的一大亮點。”楊侗笑了一笑,道:“你們不像佛家,他們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皈依佛門’之說導致許多人犯了事就投身寺廟尋求庇護。結果是什麼?結果是善不能揚、惡不能除。這是天理何在?公道法則何在?朕之所以沒有大赦天下,就是不願意讓罪犯逍遙法外…以後的大隋王朝也不會有大赦天下,目的是避免一些心存僥倖的人認為有機會等到大赦天下,鋌而走險。”
袁紫煙想了想,亮晶晶的眼睛忽然望著楊侗,說道:“意思是說聖上允許道家在大隋境風傳道?”
“你們導人向善,朕希望路不拾遺、天下太平,當然沒有理由不支援。但必須剔除不合規矩的東西,若惡行發生時,不僅不能包庇罪犯,還要配合朝廷對罪犯進行依法懲治,此人不管是道士還是百姓都應如此。”
“另外,朕不希望你們搞出什麼活神仙、天公將軍、地公將軍出來招搖撞騙,動搖朕的統治。”如果滿足這些條件,楊侗倒是可以給她一個機會。
“不會!我們絕對不會做出有損國家之事。”袁紫煙沒想到事情會峰迴路轉,平淡如水的臉上激動得飛起了一抹酡紅,清冷的聲音中帶著喜悅的說道:“聖上是以刀劍為本的雄主,一路殺伐,終成今日大業。如今大隋治下百姓人人安樂,尊聖上為神聖,任何道義也影響不了聖上的權威。”
“百姓尊朕為神聖,不是因為朕的皇帝身份,而是朕帶給百姓實實在在的美好生活…李淵做不到這一步,關中百姓也因此忘記了他…同樣,如果你們道家能為百姓帶去美好生活,那你們也是百姓心目中的神聖!所以各派之爭的關鍵不是教義和教派,爭奪點也不在朝堂之上,而是腳踏實地、踏踏實實做實事,道家做得好,百姓就信奉道家,要是做得不好,百姓就信奉別人家。”
楊侗看著興奮的袁紫煙,忽然想到‘道佛之爭’這個詞彙,因為文帝當年在寺廟中長大,他當了皇帝之後,對佛門很不錯,導致寺廟遍地都是,到了武帝時期更是瘋狂發展,也因此佛門在隋朝時期,一直倒是佛門壓了道門一頭。袁紫煙去找武帝,當然得不到支援。
想到史上的唐朝立道教為國教,想來也是在創業之初和道家有一定的聯絡,他突然笑道:“相傳道教是李耳所創,你們應該找過李淵、李密,是不是打算給他們安排一個李耳後代的身份?而你們現在是不是感覺他們沒前途,迫於形勢才找的朕?”
剎那間,袁紫煙的小嘴張得老大,用驚駭的眼神望著楊侗,他們確實是這麼說的,甚至他們一開始選的人就是姓李的,根本就沒有考慮過崇尚佛門的隋朝,直到大隋王朝在楊侗的率領下迅速崛起,這才打算找上楊侗,只不過楊侗又是如何知道的?
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