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隋第三世> 第389章:登基為帝,顧慮漸多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89章:登基為帝,顧慮漸多 (1 / 2)

楊侗登基了!

這個訊息如海潮席捲開來,雖說這是意料中的事情,但天下依舊為之震動,以秦王親王身份鎮國與皇帝坐江山,完全是兩回事,對大隋對天下的影響完全不一樣,秦王代表楊侗與南方諸侯對等,哪怕是李淵、王世充、蕭銑稱帝,百姓也不會說他們的地位高於秦王,因為隋朝尚存的前提下,他們這些人始終是隋朝的逆臣;楊侗登基之後,這些人的地位更沒法比了,如果隋朝勢弱,大家也不會在意,但此時的大隋卻已一統北方,成為天下第一勢力,這也讓天下人感到大隋捲土重來,只不過經過這些年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及各種利民政策被人為的散播之下,‘暴隋’二字早已在各方勢力的民間抹除了,百姓僅有的念頭便是對各種新政的嚮往,甚至懷疑這不是真的,數百年都這樣過去了,使百姓自己都覺得被世家大族盤剝是一種理所當然之事,正因如此,才對大隋的政策嚮往的同時,也抱以置疑。

百姓的看法、想法、說法,楊侗自己看不到、聽不到,也感受不到,即使聽到了,也顧及不上。他只想以登基的方式,來徹底穩定北方,將冀州、幽州、幷州、雍州、涼州和遼東重新打上大隋的印子,讓北方百姓成為正正式的成為大隋的子民,讓文武大將為大隋的興盛而奮鬥。

楊侗定年號為‘聖武’,也是在告訴天下人:雖然國號依舊是大隋王朝,但實際與舊隋有著極大的區別,如今的大隋是他楊侗一刀一槍打下來的江山,而不是從文帝楊堅、武帝楊廣手中順勢繼承而來,他是依靠武力得到的江山,是依靠神聖一般的仁愛之心治理好的北方大地,與文武二帝沒有半點關係,從而奠定個人的無上威望。

各地諸侯對楊侗的登基不發一言,似是不屑一顧,又似在暗中惶惶,不過不管他們是什麼想法,有什麼解讀,都只能把自己的心思放在心裡,因為此時的楊侗,不是在洛陽稱帝的楊倓軟弱可欺:

第一、楊侗不僅有武帝楊廣血書遺詔,還有傳國玉璽,從法理上說,他當大隋第三世是前輩之意,名正言順;

第二、天下諸侯縱橫是結合在一起,以大隋目前的底蘊也絲毫不懼他們,更何況各路諸侯,怎麼可能為了大隋內部之事而結合在一起呢?他們目前都在想著增強自身實力,一統南方以後,與大隋王朝分庭抗禮,從而實現北分治、一統天下的夢想。

竇建德、蕭銑、杜伏威、沈法興、李子通、林士弘都秘密派出使臣送上重禮,雖然沒有稱臣之說,但言語之間都表明了和平相處的意願。

尤其是蕭銑的使臣岑文字,更有結盟的想法,蕭銑雖然勢弱,但他不是笨蛋,李淵、李密、王世充都是梟雄,他們北上無望就只能南下西進,發生在荊州大地上的多國大戰,就說明大家都打算把他搞死,先讓西梁國出局。而他的西梁國雖然十分富有,但大將各懷心思、軍隊戰力也不強,根本對抗不了一頭頭惡虎豺狼,為了基業著想他甚至願意去除國號,尊隋而自立。

楊侗現在忙得很,暫時沒有時間接見和回覆,但也讓禮部尚書裴仁基進行了安撫。

至於王世充、李密這兩個中原梟雄,不僅禮物最重,使節團的規格也同樣是高的,帶隊的分別是鄭國的蔡王王虔壽、魏國納言邴元真。

不過,楊侗也同樣沒有進行接見,於大隋而言,這些諸侯皆是反賊,地位完全不對等,若是率先接見這些人,那是把自己的身份降到與反賊同等的地步。

這看似有些作,但事實確實如此,因為楊侗不是白手起家的人,更不是依靠造反得到今天這個地位,他是苗根正當紅的正統,其他諸侯統統是草頭王。

登基五天後!

楊侗終於慢慢的緩了下來,也慢慢適應了皇帝這個角色,正如小舞說的那般,哪怕當了皇帝,宮中的變化也不大,真要說變,就是把‘我我我我’的自稱改為‘朕’,別的一切似乎如常,一些細微變化楊侗也沒放在心上。

仔細想想,其實也不過是角色上的變化罷了。

而人生階段不同,扮演的人生角色也不同,父母面前自己是孩子,愛侶面前自己是伴侶,孩子面前是父母。在臣民面前,楊侗的角色也一步步的改變,從傀儡似的越王到秦王,從秦王又變成了如今的大隋皇帝。

如今。

各地官員已經陸陸續續離開了,鄴城漸漸也恢復如常,各國使節則是好吃好喝的供養在驛館之中,楊侗還是沒空接見他們。

朝陽殿。

楊侗和重臣議事,他看著楊恭仁來時嚴肅的臉上掛滿了笑容,很是無語的說道:“太保,這都三天,你居然還在笑,朕都差點懷疑你樂暈了。”

“哈哈!聖上登基,所有一切都名正言順了,誰不高興啊?”一旁的房玄齡樂不可支道。

如今大隋有了皇帝,各個部門正式成為朝廷的行政體系,檔次從‘小’勢力上升到了國家的高度。也就是說楊侗的登基,並不是他個人的事情,已經關係到整個政權的穩定。

楊侗以前用秦王之身行使皇帝之權,他自己沒什麼感覺,可是臣子們的感觀卻不同,雖說三省九部、八寺皆立,總有名不正言不順和盜竊官職之感,總覺得低人一頭,所以不管是皇室還是朝野上下,都希望楊侗正式登基,結束這種令人尷尬的不正常狀態。

隨著楊侗的登基,這種尷尬局面已經不復存在,一切都變得正式起來,官員、將士有了奮鬥目標、奮鬥動力,表現出來的精氣神遠非以前之比。

這種精氣神上的變化——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